一直想聊聊短視頻,因為它實在是太過無孔不入了。
男女老少幾乎無人幸免,堪稱中國21世紀發明的最牛黑科技,精準洞察了人性的弱點。
而且還成功出海了,讓美國人民刷起來也欲罷不能。最近Tiktok的被禁浪潮,直接讓小紅書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股價大漲、用戶量猛增。
但隨著短視頻的全民瘋靡,平臺在締造新的商業模式,捧紅新的明星企業的同時,各路牛鬼蛇神也開始為了流量不斷秀下限,挑戰全民的智商底線。
而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則讓信息繭房的壁壘越來越厚。你追的偶像,愛看的博主,可能你身邊的同事,同枕的老公完全不知道。
這就讓整個社會更加割裂,缺乏共情與理解,只剩下謾罵與詆毀。
中國人正在淪為“算法韭菜”
聊短視頻這事兒,必須要一體三面。
對于有自我管控能力的成年人來說,其實短視頻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只要別沉迷、別過量,把它當成我們碎片化時間里的消遣之一,并無大礙。
就怕刷著刷著,你的業余時間逐漸被短視頻“硬控”。
畢竟,短視頻給人帶來快感實在是太容易了。你只要在手機屏幕上隨便劃拉幾下,萌寵、爽劇、游戲、美食、電影解說、搞笑段子……海量符合你興趣標簽的短視頻就急不可待地往你身上撲,多巴胺也就隨之而來了。
甚至很多游戲宅,自從接觸了短視頻后,玩游戲都覺得沒意思了,可見這玩意的魔力。
但問題也來了。回想一下過去,我們想要獲取快樂,或者獲取內容并不容易。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尚未到來之時,我們要看一部電影、電視劇、一本電子書,都靠下載。彼時帶寬有限,版權意識薄弱,資源獲取更依賴耐心與技術。
但找資源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長期浸潤在各大論壇,并且術業有專攻。
所以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是資源黨、電驢、迅雷以及BT種子。
時間在往前倒,在互聯網尚不普及,帶寬也沒那么寬的年代,我們的娛樂主要源自于電視、書籍以及唱片(卡帶)。
有線電視可不是家家都有,買書買磁帶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也算奢侈,所以我們的精神世界一直都比較饑渴,想要獲得多巴胺必須在主觀上或多或少的付出努力。
但短視頻徹底改變了人類以往獲取“奶頭樂”的鏈路,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時間,也就是你的注意力。
人天生就是喜歡偷懶的,人腦一旦適應短視頻的快速、高強度多巴胺刺激,就會開啟“節能模式”,懶得干任何費腦子的事兒。
所以從深層次來講,短視頻的可怕之處正是在于它破壞了人類之前建立的神經環路。
這也是為啥大家現在很難看進去一本很厚的書,即便這本書只是一部長篇小說,并不是什么嚴肅文學。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連超過兩個小時的電影都看不動了,要不頻頻去看進度條,要不開啟倍速播放,還有的干脆關掉,轉頭到短視頻平臺,去看“大壯五分鐘帶你看完電影”和各種狗血夸張的微短劇。
業余時間、業余愛好完全被碎片化了。有全球性調查顯示,如果按照每天清醒時間為16小時計算,人一天要看150次手機。
不僅如此,很多人的“無聊閾值”也被大幅拉低了。
無營養內容的持續刺激,很容易降低我們對無聊的承受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覺得干啥都沒意思,每天要去各大社交平臺吃瓜,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刺激成癮”,需要不斷輸入才行,越無聊越饑渴,也就越難戒斷。
這也讓短視頻“榮膺”當代“精神鴉片”。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早就說過了:“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strong>
孩子們的大腦正被‘碎片化’摧毀
去年年末的時候,孩子得了甲流,在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等號的過程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刷手機,而且80%都是短視頻,剩余20%在打游戲。
不只看病,在外面吃飯你經常能看到,家長們不是給孩子架個平板,就是給孩子打開手機,內容同樣是短視頻或者游戲。
之前家里五年級的小侄子也跟我說,我現在都不愛看啥動畫片,沒勁,就愛看小視頻。
可見這玩意的魔力之深,甚至比游戲的毒害更大,因為它無孔不入,而且隱蔽性極高。許多家長甚至覺得只要孩子不是在打游戲,看點小視頻沒啥關系。
但大家可能想象不到 “信息找人” 的算法有多強大,它只需要幾分鐘就能精準定位你的個人偏好,然后隱秘地吸食你的時間和精力。
而這種多巴胺獎賞,15歲以下的孩子很難抵御。
就在最近,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已經通過法律,禁止了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軟件,如果父母給他們用,那就連父母一起處罰。
不過,以我最近兩年出國游玩的觀察來看,歐美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很少看到他們在公共場合刷手機。
相較于咱們的孩子每天繁重的學業壓力,澳洲的小學生基本都是在玩,各種研學和戶外活動,讓他們成為妥妥的“現充”,不太需要以一種逃避的方式,活在虛擬世界里,或者說起碼小學階段不需要。
相較于成年人在短視頻里的“沉淪”,青少年在短視頻里的“沉溺”更加可怕。
這些祖國未來的花骨朵還沒來得及吸收正經的嚴肅知識,塑造好自己的大腦和專注力,神經系統已經被各種碎片化的內容帶偏了。
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絡使用報告》的數據顯示,沉迷短視頻的青少年平均專注時長僅為正常學生的三分之一。再疊加青春期本就有的躁動和叛逆,讓他們如何應對高中階段深奧繁重的學習任務?
過來人都知道,高中三年可以說是我們一生中學習能力和身體能力最爆表的三年,學習了人生中至少60%的底層知識,學習能力很大程度也是這三年鍛造的。
那么這些手機成癮的孩子,尤其是農村的留守兒童早早地就在這場社會篩選中被拋棄了。
手機成癮與短視頻沉迷看似單一,實則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如焦慮、抑郁)、親子關系疏離、校園社交孤立等問題深度交織。
而成長于移動互聯網和短視頻時代下的孩子們,勢必要比他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們更“痛苦”,因為他們要抵擋住更多唾手可得的誘惑。
短視頻如何靠人性弱點躺賺?
算法是時代的雙刃劍,既能精準投喂快樂,也能悄然蠶食思考的根基。但短視頻就該為全面降智買單嗎?
這個鍋,短視頻當然不背。
畢竟,短視頻和游戲的背后是一條龐大的、綠色的、可持續的產業鏈。在遵紀守法的基礎上,這些娛樂高科技產業我國應該要去大力發展。
因為你不發展,別的國家也會大搞特搞。好在,得益于我國14億人口的超級大市場,如今我們在這方面確實取得了極大的領先優勢。
要知道,個性化推薦算法和3A大作《黑悟空》可是咱們這兩年最牛的科技成果之二。如今的tiktok已經讓美國人民都欲罷不能,而出海能做到領域內全球top1的中企更是鳳毛麟角。
至于短視頻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成年人還是要自己負責起來,找到自己與手機和算法的相處之道。完全不碰確實不大現實,畢竟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不是活在真空里。但內心要設置個底線,別在里邊沉溺太久。
而未成年人,則需要家長們負起主要責任。畢竟孩子們的腦子還沒長好,自律性也有待培養,要防止這些東西的高頻使用影響了他們的大腦塑造,這是不可逆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以身作則,把自己的網癮戒斷,孩子的網癮就能戒除一大半。
其實,大部分人沉迷短視頻或者游戲,本質上來說還是現實生活太空虛了。就算沒有這些“奶頭樂”,他們也很難把精力用在正事上。
所以,怎么戒斷短視頻,其實也顯而易見了。
讓算法為你“打工”
我們要在底層明確,算法應該是為我所用的,不能讓自己被算法綁架。而手機作為算法落地的“硬件”,只是人類的工具而已,千萬別讓“手機玩人”。
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盡量降低手機對我們的“控制”:
把手機設置為「黑白模式」:人是視覺動物,天然對花里胡哨的東西更感興趣,而當彩屏變成黑白屏時,短視頻的吸引力就會大幅降低,但看文字不受影響。
設置APP的使用時長限制:安卓手機和鴻蒙手機有一個“應用和服務限額”的功能,可設置每個APP的使用時長限制。
用游客模式看短視頻:如果實在忍不住想刷的時候,就退出自己的賬號,用游客模式刷短視頻:一是算法無法捕捉到你的興趣標簽,也就無法實現精準推送了;二是你刷幾個它就會彈出提示,讓你登錄,這也是在提醒你,該關掉它了。
把社交媒體當成搜索引擎:這樣就可以讓信息為我所用,至于APP的推送,那就與我無關了,沒必要淹沒于其中。
別把手機帶進臥室:如果沒法主動戒除,那就來個物理隔離。方法雖然簡單粗暴,卻可以有效防止你的注意力被手機吸走。
從視頻消費者轉向生產者:多用短視頻記錄生活,就算火不起來,對自己也是有意義的。如果做好了,沒準還可以成為職場的plan B。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豐富自己的生活:手機上癮的本質,是生活中只有虛擬的快樂。
所以要讓孩子從根本上擺脫手機沉迷,更有效的辦法是,給孩子提供更多基于真實關系的快樂源泉。比如參與各類線下活動,可以是跟朋友,也可以是跟父母。
畢竟現實生活,永遠比虛擬的要鮮活,真實的社交關系,也永遠比電子朋友要生動。與其讓算法定義生活,不如用真實的觸感重塑生命的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