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十分常見的腸道疾病導致的病癥,無論是大便帶血、便后滴血還是噴射狀出血,都可能讓人驚慌失措。但別擔心,只要確定便血的具體病因,對癥下藥,便血就沒那么可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來揭開便血背后的那些 “元兇”。
01 常見疾病“痔瘡”
痔瘡堪稱便血的 “常客”。想象一下,肛門周圍的靜脈叢就像一條條小水管,如果因為久坐不動、便秘時用力排便等原因,這些 “水管” 壓力增大,就會變得曲張、腫脹,形成痔瘡。內痔常常在排便時無痛性出血,可能是便后滴血,也可能是噴射狀出血,血液鮮紅,與大便不相混合。外痔一般較少出血,但如果被擦破或發生血栓、炎癥時,也可能便血。所以,長期伏案工作、愛吃辛辣食物又不愛運動的人群,得小心痔瘡這個 “不速之客”。
痔瘡治療需綜合考量。輕度時,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蔬果、多飲水,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站、用力排便等改善。同時配合溫水坐浴、提肛運動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癥狀較重則可能需借助藥物或手術干預。
02 腸道“鬧脾氣”
腸炎:當腸道發生炎癥,比如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腸道黏膜就會受損、潰爛,這時候便血就可能發生。血便通常混有黏液或膿液,還可能伴有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就好像腸道里發生了一場 “小戰爭”,戰場一片狼藉,便血就是這場 “戰爭” 的 “犧牲品”。
腸息肉:腸道里長出的息肉,就像腸道壁上多出來的 “小肉疙瘩”。這些息肉質地比較脆弱,當大便通過時,容易摩擦導致出血。一般出血量較少,可能是間歇性便血,血液常附在大便表面。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息肉有可能發生惡變,那可就麻煩大了。
腸炎治療常采用藥物療法,針對病因使用抗炎、止瀉、調節腸道菌群藥物,同時調整飲食,注重休息。腸息肉一般需內鏡下切除,切除后定期復查腸鏡,觀察有無復發,日常也需保持健康生活與飲食習慣。
03 消化道“堵塞”
腸梗阻:腸道被堵塞后,腸腔內壓力升高,會導致腸壁血管受壓、破裂出血。這時候的便血可能伴有劇烈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就像腸道里的交通完全癱瘓,混亂不堪。
腸套疊: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套疊部位的腸壁會因為缺血、壞死而出血,多見于兒童,常常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劇烈腹痛、嘔吐、果醬樣血便等。
腸梗阻治療包括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保守治療,若無效則需手術解除梗阻。腸套疊早期可空氣灌腸復位,若套疊時間長、病情嚴重或有腸壞死風險時,需緊急手術治療。
04 飲食的“報復”
長期吃一些刺激性食物、酗酒或者服用某些對胃腸道有損傷的藥物,就像是在給胃腸道準備 “黑暗料理”。這些不良因素會刺激胃腸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腫、糜爛,從而引發出血。比如大量吃辣椒后,第二天排便時可能發現肛門火辣辣的,伴有便血。這種便血一般在調整飲食、停止不良刺激后會逐漸好轉,但如果長期如此,腸道可就真的要 “抗議” 了。
05 隱形殺手“腫瘤”
腸道腫瘤,如直腸癌、結腸癌等,是便血背后較為隱匿且危險的 “兇手”。腫瘤在腸道內生長,會侵犯腸道血管,導致出血。這種便血早期可能僅表現為大便潛血陽性,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膿血便、大便形狀改變、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部腫塊、消瘦等癥狀。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視,所以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便血,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時就醫排查。
腸道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早期根治性切除預后較好;中晚期常需綜合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且定期復查評估。
總結
便血的原因多種多樣,從常見的痔瘡到嚴重的腸道腫瘤都有可能。當發現便血時,不要驚慌失措,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仔細觀察便血的顏色、出血量、與大便的關系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癥狀,及時向醫生提供這些信息,有助于醫生通過蛛絲馬跡,準確地找出便血的真正原因,讓我們的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