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一些小說、影視等作品時,多少都曾把自己代入過主角的視角。
這種視角代入其實很正常;而在現實中,通過努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
William Tung from USA, CC BY-SA 2.0
但是,有些人在自己當「主角」的同時,卻把別人當成 NPC。
比如在公交地鐵等公眾場合,大聲外放短視頻的人,好像意識不到這對旁人有什么影響。
即使有人提醒,他們也可能反駁一句「關你什么事」。
圖源網絡
因為自己覺得無聊,就在電影院把手機屏幕開到最亮,開始漫無目的開刷的人,仿佛也并不關心在場的其他人,會受到怎樣的打擾:
u/Akirex5000 / 圖源 reddit.com
在健身房忘我脫衣,練后器械隨意亂丟不歸位的人,似乎也從未意識到,這會對認真訓練的旁人,造成什么影響。
而這種「旁若無人」的現象,在 TikTok 等社交平臺上,更是常見。
國外網站 Buzzfeed,就曾經匯總過一些有爭議的視頻。
例如,一名女子在超市拍 TikTok 視頻時,把一堆面包當成椅子來坐;
Dmitry Makeev, CC BY-SA 4.0
為了視頻效果,一對夫妻在寶寶性別揭曉派對上,把整條溪水染成了藍色;
Stream flowing towards Comwich by Ken Grainger,
CC BY-SA 2.0
甚至還有 TikToker 在拍視頻時,把無辜路人推開,發視頻吐槽這些「背景人」打擾了她的自拍。
種種「把別人當 NPC」的行為,讓「主角綜合征」(Main Character Syndrome)一詞在 TikTok 平臺上引發熱議;而「主角」標簽(#maincharacter)也在國外各種社交平臺上,擁有數十萬篇帖子。
Instagram 截圖
那么,究竟什么是「主角綜合征」呢?
主角綜合征這個詞,其實并不是醫生們用來診斷疾病的術語。
它所描述的,是一種心態或行為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認為自己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其他人只是舞臺上的背景板。
Wharton Center, CC BY-SA 3.0
舉個例子,一些人會不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并期待獲得點贊和評論,甚至到了夸張的程度。
在這種時候,這類行為就可能算是過度的自我展示——希望通過他人的關注,來強化自己是主角的感覺。
Today Testing (For derivative), CC BY-SA 4.0
總而言之,主角綜合征就是一種「全世界都圍著我轉」的心態,覺得自己是故事的主角,而其他人不過是背景或「NPC」。
圖源網絡
看到這,有些人可能會想到「自戀型人格障礙」,這又是什么情況?
提到自戀型人格障礙,就不得不提納西索斯的故事。
卡拉瓦喬的《納西索斯》(Narcissus, 1597–99年)是一幅描繪希臘神話中,納西索斯的油畫。
畫中,年輕的納西索斯跪在水邊,凝視著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像。
他被自己的美貌迷住,無法移開目光,最后因過度沉迷于自己的倒影而耗盡了生命。
而納西索斯的故事,也常被用來象征那些自戀的人們。
卡拉瓦喬的《納西索斯》(1597–99 年);愛上自己倒影的男人
當然了,我們無法直接斷定納西索斯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這個神話屬于文學作品,而 NPD 是現代心理學中的正式診斷。
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是B 類人格障礙中的一員,其特點是患者常以自我中心、控制欲強、傲慢且缺乏共情,認為自己應得到他人的特殊待遇。
NPD 的患病率大約在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男性患者更缺乏共情能力,而女性患者則更容易表現出嫉妒情緒。
圖源網絡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些男性為了繁衍后代,容易進化出較強的攻擊性和支配性等,還容易導致自戀的特質。
在社會文化層面,一方面男性在社會中占據更多資源和更高地位,另一方面,社會對男性角色的期待是展現更多的競爭性,這也增強了男性的自戀特質,使他們更易患 NPD。
圖源網絡
過度夸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Grandiosity)、過度渴求別人的贊賞(Admiration)、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是 NPD 的主要癥狀。
這些癥狀往往出現在剛成年時,并在親密關系、工作場合等場合,都展現出這些特征。
然而,NPD 患者通常還伴有其他心理障礙(如重度抑郁癥、物質使用障礙(如藥物成癮)、雙相障礙等)。
當他們尋求治療時,通常是為了應對這些共病的心理障礙。
圖源網絡
NPD 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
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表明藥物治療對 NPD 有效,但藥物治療,可以用于一些共病障礙的治療。
比如,如果 NPD 患者同時患有重度抑郁障礙,他們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郁藥物。
例如,像帕羅西汀這樣的,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以幫助緩解抑郁癥狀。
這類藥物可以改善情緒,并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
Fotorech, CC0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SSRIs 時,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關注可能的副作用,并定期復診以評估療效和調整劑量。
例如,如下圖的示例報告,其在與 SSRIs 類藥物——帕羅西汀的用藥相關基因位點中,存在可能導致較差的治療反應的變異:rs1360780-CC 基因型,相對于 CT 或 TT 基因型,可能有較差的治療反應。
因此,基于藥物基因組學的知識,了解自身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患者規避不良反應,并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藥物,從而實現更個性化和精準的用藥。
通過藥物基因檢測,患者無需親自進行藥物試錯,而是可以借助這種檢測產品,在用藥之前就找到相對適合自己的方案。
如果你也有精神類藥物用藥需求,不妨嘗試微基因旗下的精神類用藥基因檢測產品。
微基因采用全基因組分型技術,總檢測位點超過 70 萬,覆蓋高達 16,000 以上的藥物 ADME(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變異。
目前視個人實際用藥需求,精神類用藥基因檢測可以覆蓋 7 大類(抗抑郁、抗精神分裂、抗焦慮、情緒穩定劑、抗失眠、抗癲癇、多動癥),共計 87 種精神類藥物。
完成檢測后,你將收到一份個人專屬的精神類用藥檢測報告。
如圖,報告中有4 類「用藥建議結論」:
適度的自我關注和追求認可,并非完全負面。
有時,這甚至可以成為我們自我提升的動力。
然而,如果 NPD 以及共病障礙已經嚴重干擾正常生活,希望患者們都能及時尋求治療。
愿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早日走出困擾,重獲健康與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