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被老師教育要黑白分明,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要嫉惡如仇,但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認可自己曾經嗤之以鼻的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上一分鐘互相看不順眼的同學會因為要考試而守望相助,上一秒還在針鋒相對的同事也會因為共同討厭一個人而引起共鳴,而在影視劇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在《大明宮詞》中,武則天聽了狄仁杰的建議,再加上已經幽居許久的李旦險些遇害,由此對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人失望至極,決定將被貶去房州的李顯接回來,立他為太子,并在自己百年之后傳位給李顯,恢復李氏大唐的江山。
李顯若重新登位,武周王朝就會覆滅。一朝天子一朝臣,身為武家的領頭人,不僅沒有繼位的可能,還可能遭受滅頂之災,難逃被清算的命運。
深知這一點的武三思在武則天派習禮太監前往房州宣旨的同時,也派出了殺手死士,先要先一步殺害李家僅存的有繼位可能的李顯,好讓武則天改立他為繼承人。
然而武三思低估了韋后聰明的頭腦和過人的膽識,李顯在韋后的出謀劃策下成功勸服了殺手,逃過了死劫,如愿以償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車水馬龍的長安城和浸泡在迷人香氣中富麗堂皇的大明宮。
后來,張易之為了達到保住在武則天百年之后他和張昌宗得以繼續擁有榮華富貴的權力,投機武三思,希望武三思能消滅李顯的勢力,獲得皇位。
然武三思思慮再三,不愿意承擔謀反的罵名,也無法對抗李顯和太平公主的聯合武力,所以選擇了隱藏野心,和李顯、太平暫時放下恩怨,共同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登基并復辟了李唐皇朝,武三思也成為了大功臣,免遭被清算的命運。
為了補償韋后及安樂公主和自己在房州時吃盡的苦頭,李顯將政事大部分都交給韋后處理,又放任安樂公主圍湖造田、欺壓百姓、賣官鬻爵,而韋后也不計前嫌,提拔武三思,共同把持朝政,甚至有傳聞兩人經常在宮中私通,對此李顯只是選擇沉默。
之后兩人又串謀逼迫太子李重俊謀反,武三思趁亂結果了太子,自己則死在了太平公主副將崔緹劍下。
武三思差點置韋后和李顯于死地,照理說應該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但是他們之后又有了共同的利益,所以自然能為了共同的利益化敵為友,確切地說是狼狽為奸。
同樣的,在《巾幗梟雄》中無錫龍頭米業蔣老板和大房太太殷鳳儀的嫡長子蔣必文不學無術,甚至和二姨太彭嬌的哥哥,同時也是漕運青幫老大彭鏗的女人海棠通奸,被得罪過的工人柴九引導彭鏗知曉,若不是四姨太康寶琦的幫助,當即便會被游街示眾。
按照常理,蔣必文和彭鏗應該互相痛恨,蔣必文會對康寶琦感恩戴德,彭鏗還是會選擇幫助二姨太的親生子蔣必武奪取蔣家財產。然而為了進一步瓜分蔣家財產,蔣必文視康寶琦和柴九為眼中釘,不斷陷害他們,彭鏗也在妹妹死后站到了蔣必文的陣營,幫助這個曾經的死敵搶奪財產而不管自己的親外甥。
到最后,蔣必文甚至都將彭鏗當好人,聽從他的話聯合山賊打劫自己家甚至一把火燒光了蔣家幾代人共同打下來的米鋪江山,害人終害己,也害自己葬身于火海之中。
可以說,蔣必文和彭鏗也同韋后和武三思一樣,可以成為敵人,但為了共同的利益便可以忘卻前嫌,淪為一丘之貉。
這些無不在印證“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利益”這句話的含金量。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