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乃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具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相關文獻記載,夏商周、東漢、魏晉,以及唐代的首都,都曾建于河南,現代人評選的“八大古都”,河南占了一半,足以見文化底蘊之深厚,無論是地下文物,還是地上文物,其數量在全國數一數二。
例如著名的河南博物館,藏有140多萬件文物,包含著名的賈湖骨笛、玉柄鐵劍、婦好鸮尊、云紋銅禁等,除了上述文物,河南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中,還有一張武則天的“心愿卡”,通體金光燦燦,字跡俊逸無比,它就是“武曌金簡”,又名“武則天金簡”。
1982年5月21日,河南王河村一位名叫屈西懷的農民,像往常一樣,隨同伙伴去往嵩山峻極峰采草藥,挖到“登峰壇”邊的石縫時,看到一塊金屬片,他隨意用手擦了擦,意外發現上面刻有字跡,于是拿回家里珍藏起來,后來一個文物販子,得知他挖到“金片”的消息,欲用10萬元購買。
屈西懷一聽如此值錢,深知此物的珍貴性,趕緊聯系文物局,將其獻給國家,后來經過專家鑒定,確定此物乃武則天“除罪金簡”,大眾印象中的簡,多為西漢、魏晉的簡牘,記錄史料、文獻等,而這里的簡,多為帝王之物,用來祈福消災,流行于唐朝、五代時期。
早前曾發現過玉簡、銀簡,如此精美的金簡乃首次現世,對于此物由來,部分專家認為,武則天奪權時,心狠手辣、害人無數,晚年深知罪大惡極,于是將所行之事,刻于金簡中,此物長36.2厘米,寬8厘米,重達228.5克,共計63字。
內容曰:“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另一部分學者研究后,提出不同觀點,認為武則天晚年身體抱恙,“罪”當為病痛之意。
雖然真實的創作背景無法考證,但金簡印刻文字,卻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眾所周知,武則天跟李世民一樣,癡迷書法,設立“抄經生”一職,提拔了鐘紹京、程待賓等高手,她本人功力不凡,寫出經典的《升仙太子碑》,還擅長造字,例如簡中的“曌”、“圀”,就是武則天“獨創字”。
至于撰書者,從書法風格看,應當由頂尖的“抄經生”所寫,結構穩健精巧,點畫飄逸靈動、俊秀多姿,起筆以尖峰入紙,加強行筆的自如連貫性,消除唐代過重的肅穆、板正之氣,更顯儒雅清和的藝術風韻,尤其刻于金簡之上,每一筆耀眼奪目,流光溢彩,美的令人挪不開眼。
您對“武則天金簡”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