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羅斯馬林在TED演講時,分享過這樣一張圖片。
一群人乘船去尋找寶藏。
明明航行的路線正確,補給也很充裕,但船員們卻始終忍不住在想:
藏寶藏的小島真的存在嗎?
如果真有寶藏,還輪得到我們去拿嗎?
繼續往前會不會遇上大風浪?
大家這樣左一句右一句,就連原本堅定的船長也開始陷入糾結,最后只好下令返航。
羅斯馬林談到,很多人心中都住著這樣一批船員,每當開始做某件事時,內心就會有無數質疑的聲音響起。
到頭來,不僅什么都沒做成,整個人還身心俱疲。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總是糾結對不對的人,注定只能原地打轉,不斷消耗自己。
01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一個項目剛做幾天,就開始擔心自己沒經驗會搞砸;
昨天還心潮澎湃地要做某個副業,今天又覺得現在做這個是不是已經錯過了風口;
簡歷剛寫一半就打退堂鼓,想著這么好的公司怎么可能會要自己……
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都希望每件事能做得很順利。
但凡有些風吹草動,就會懷疑自己選錯了路,擔心繼續下去只是浪費時間。
說到底,他們的每次放棄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的困難,而是壓根就不相信自己。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在單位工作多年,平時表現也挺好,但要評職稱的話,還缺一項專利。
當時領導對他很支持,主動提供了不少資源,他本人也很看重這次機會,一有空就埋頭寫專利。
然而寫著寫著,就開始有點不對勁了。
他先是擔心自己的設計,是否已有其他人發表過了。
在沒查到類似的內容后,他又覺得這個設計其實沒什么創意,根本申請不了創意。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他仿佛已經看到自己專利被拒,淪為辦公室笑柄的一幕。
連續幾晚失眠后,他索性把寫專利的事丟到一邊。
然而沒多久,一位同事就用他認為還不如自己的設計,成功拿到了專利申請號。
評選職稱的名額,也因此旁落他人。美國作家約瑟夫·阮在《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一書中說:
“很多人活得痛苦而焦慮,是因為他們從不做那些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的事情,而是不斷自我策反,將自己送回原位。”
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充滿變數的。
很多事情能不能成,都是要做過之后才知道的。
總是用懷疑打斷行動的人,只能一輩子活在“我本來可以”的遺憾中。
02
投資人孟巖早年創業時,招募過一位合伙人。
合作一段時間后,對方有些擔心公司主營業務的前景。
孟巖調出各種數據,好不容易把合伙人給說通了。
然而沒過多久,對方又拿著一份產業調研找到他,擔心相關趨勢會沖擊他們的戰略布局。
這次,孟巖沒多解釋什么。
而是順著合伙人的話,隨便給個臺階就讓他退出了團隊。
他后來說:“一個總在自我拷問的人很難帶領團隊成功,反而會讓周圍人變得跟他一樣消極迷茫。”
人生就是這樣,一旦開始懷疑 ,就會有無盡的焦慮。
而當你無條件相信自己,就會發現大部分你所焦慮的事,最后都不會發生。
就算發生了,也都有辦法解決。
職場博主@思爾競聘過一個內部崗位。
當時,很多老員工們都讓他“再好好想想”。
有人說他工作年限太短,有人說這個崗位對英語要求很高,而他口語只能算一般。
還有人甚至表示,這個崗位其實早被內定了。
思爾被這些人吵得心煩意亂,索性避開他們,獨自進行準備。
很快他發現,這個崗位對工作年限根本沒有要求。
另外他本身就有英語底子,只要下功夫好好打磨,很快就能滿足崗位日常的口語交流。
而所謂內定,更只是從某個論壇上流傳開來的謠言。
最終他也憑借出色的表現,成功爭取到心儀的崗位,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邁上新的臺階。
你會發現,那些總能成事的人,起初可能并沒有多少資源,能力也不算特別出眾。但他們一般在有了大致計劃后,就會立刻著手去做。
哪怕他們遇到各種問題,無非就是面對和解決,從不產生多余的情緒。
正如作家馮唐說的那樣:內耗的本質,就是事做得太少,想又想得太多。
與其焦慮還未出現的困難,不如把心思專注于事情本身。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有可能收獲想要的結果。
03
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作者。
有一類作者特別完美主義,寫什么都是字斟句酌。
經常這句話剛寫一半,又返回去看上句話寫沒寫到位。
有時一個不順心,甚至刪掉辛苦半天寫的部分,然后從頭開始寫。
直到臨近截稿的日子,才不得不趕一篇交稿,結果質量還不如最初的那版。
另一類作者,就不會糾結那么多。
只要確定好選題,就會一氣呵成寫完初稿。
哪怕被我批得一無是處,他們也不會氣餒,而是根據我給的批注,一條一條去完善。
經過反復修改,他們的文章最后一般都能達到上稿標準。
YouTube上有句很火的話: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意思是說,不要總是想這想那的,先假定自己滿足了所有條件。
當你不斷通過行動改進自己,直到有天你就會發現,你真的具備了這些條件。
王堅剛接手阿里云時,整個平臺還很不完善。
很多運行方案剛提出來沒幾天,就會產生各種Bug。
當時大家常常一邊干活,一邊想著是否要推翻正在做的方案。
在這種狀態下,團隊很久都沒取得進展,而且士氣低落,每天都有人提離職。
直到又一版方案出來后,王堅在會議室黑板上寫道:“完美是跑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他叫停了所有關于方案的討論,并要求用當前方案立刻讓平臺跑起來。
如果遇到運行問題,就立刻想辦法進行分析和解決。
一段時間后,平臺的問題從最初的幾千個,下降到幾十個。
而隨著各種缺陷被修復,曾經差點被放棄的阿里云,逐漸成為了集團的重點項目。
很贊同這么一句話:
“想干一件事,你可以非常粗糙地去干,忘掉一些得失地去干。至于干得好不好,那是你干完后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先完成,再完美。
無從下手的時候,硬著頭皮糊弄過去,也比糾結著什么不干要好。
即使完成得一塌糊涂,也能迅速收獲反饋,看見自己的不足。
慢慢地你會發現,那些曾讓你反復糾結的問題,其實也就那么回事。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了路,看到不遠處有片綠洲。
而當他們奔向綠洲時,才發現那是個海市蜃樓。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幾次后,大家再看到綠洲時,都感到萬分痛苦。一邊朝著綠洲走去,一邊懷疑這次又是泡影。
許多人就在這樣的糾結中,慢慢放棄了前行,永遠被留在沙漠中。
只有一個憨憨的人,在穿越無數個蜃樓后,抵達了水源環繞的綠洲。
季羨林曾說:世上很多事情,都是那些看似一根筋的傻子做成的。
希望你有時也能像傻子一樣,義無反顧地奔向人生的綠洲。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