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新能源汽車大火,大家在關注新車型的同時,也對車企負債產生了好奇。不少人看到車企財報上動輒千億、萬億的負債,心里直打鼓:車企是不是快 “涼涼” 了?其實,談負債要談企業規模和營收,談車企負債不能只看數字,一定要結合企業規模和營收,這才是門道。
咱們先想象一下開一家小餐館。剛籌備的時候,得租店面、裝修、買設備、雇員工,哪哪都要錢。手頭的積蓄不夠,就只能去借錢,這一借就有了負債。但只要餐館生意好,客人絡繹不絕,賺的錢比借的多,那這負債就不是事兒,反而能成為餐館發展的助力。
車企和開餐館道理類似。汽車行業競爭激烈,要想推出受歡迎的新車型,就得砸錢搞研發,研究更先進的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系統。像特斯拉,一直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負債自然就增加了。這就好比餐館老板花大價錢請高級廚師研發新菜品,雖然當下支出多了,但要是新菜品大受歡迎,客人越來越多,餐館的生意就能更上一層樓。
就拿 2023 年來說,大眾集團營收 2.5 萬億元,總負債卻達 3.2 萬億元;豐田營收 2.1 萬億元,總負債 2.6 萬億元。雖然負債高于營收,但這是它們維持龐大運營體系、投入研發保持競爭力的手段。大眾投入大量資金搞新技術、推新車型,負債增加意味著有更多資源用于關鍵發展領域。
再看國內車企,2023 年上汽集團營收 7447 億元,總負債 6637 億元;比亞迪營收 6023 億元,總負債 5291 億元;吉利控股營收 4981 億元,總負債 4517 億元。相比國際巨頭,國內車企總負債相對較低。這和國內車企規模以及產業環境、融資渠道都有關系。以上汽集團為例,負債為其生產、銷售和技術研發提供了資金支持。
從有息負債來看,全球主流車企有息負債規模大,占總負債比例高,像豐田 2023 年有息負債 1.7 萬億元,占比 67%。而國內主流車企有息負債規模較小,比亞迪有息負債 303 億元,僅占總負債的 6%,債務結構相對穩健。不過,企業規模和營收對償債能力影響很大,規模小、營收少的車企,即使有息負債不高,也可能面臨償債壓力;大型車企憑借穩定營收則能更好應對。
應付賬款也能反映企業在供應鏈中的狀況。企業規模和營收越大,應付賬款規模往往越大。東風集團股份應付賬款占營收比例為 57%,比亞迪為 33%,這體現出不同車企采購付款策略的差異,和企業經營各方面因素相關。
總之,車企負債受多種因素影響,分析時結合企業規模和營收,才能看清其財務狀況和發展潛力。對于像比亞迪這樣的國內車企佼佼者,其負債結構相對健康,比亞迪憑借核心技術和政策支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發力。而那些只盯著負債數字看,就妄下結論說車企快“涼涼”的人,恐怕是沒看到車企背后的龐大運營體系和廣闊發展前景。對于車企負債,我們應理性看待,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