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5日,淮海戰役激戰正酣,國民黨第十二兵團(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包圍在雙堆集,形勢岌岌可危。在這種困境之下,黃維決定以四個主力師齊頭并進,試圖打開一個缺口。這四個師分別為11師、118師、18師和110師。
然而,黃維不知道的是,第110師師長廖運周其實是我黨地下黨員。他早在1927年時就秘密入黨,此后一直潛伏于國民黨陣中。
當廖運周接到黃維的這一命令后,他既感到激動又感到擔憂。激動的是,這次突圍行動是他起義的絕佳機會;擔憂的是,如果四個師齊頭并進,那么他的110師兩翼都會有敵人的重兵,貿然起義兇險萬分。
而更令他擔憂的是,那其他三個師戰斗力不俗,就算他起義成功,我軍面對敵人三個主力師的進攻,能不能守住也是一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廖運周當即給黃維上了一條建議,表示愿意率領110師打頭陣,讓其他三個師跟在他的后面。等他撕開一個缺口后,那三個師再沖出去。
黃維看到廖運周的這條建議后,高興得不得了。畢竟突圍這種事是有極大風險的,11師、118師、18師都屬于土木系,是陳誠的家底,如果齊頭并進,難免會有損傷。
但是,如果110師愿意出來打頭陣,那就能盡可能保存土木系的力量。
于是,黃維沒有多加思考就立刻同意了廖運周的建議。還對他大加贊賞,說什么“黨國像廖運周這樣深明大義的將領已經不多了”,并且送了很多坦克、大炮給廖運周,以幫助他打開缺口。
11月27日,廖運周按照黃維的部署,帶著110師(欠一個團)約5000人向解放軍陣地疾馳猛進。
此前,廖運周早已通過地下黨與我軍取得聯系。前沿陣地部隊在看到110師后,立刻讓開道路。在將他們放過去之后,又迅速關上了口子,把跟在后面的三個師牢牢擋在了包圍圈里面。
廖運周此舉令黃維措手不及,他不僅騙走了黃維的大量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還令黃維失去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沒有辦法的黃維只好固守待援,最后被解放軍全殲于雙堆集,他本人也被俘,繼而住進了功德林。
在功德林關押的戰犯當中,黃維算是最為頑固的那一批,他也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在獄中,他曾不止一次地指責廖運周對他的“背叛”,并稱如果沒有上廖運周的當,淮海戰役就不會是現在的結果。他甚至揚言要解放軍跟他拉開30里再打一場,并堅稱如果再打一次勝利的肯定是自己。
在出獄后,黃維當選為了全國政協委員。在一次全國政協開會時,他正巧碰上了同來開會的廖運周。廖運周在見到黃維后,主動上前跟他握手。但是黃維卻對他怒目而視,不僅拒絕握手,還一言不發轉身離去,令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我們從黃維此舉也看得出來,黃維始終對廖運周坑他的這一手耿耿于懷。
那么,如果當初黃維沒有上廖運周的當,堅持以四個主力師齊頭并進突圍,能成功嗎?
如果我們單從兵力和裝備對比來看的話,黃維此舉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
當時,黃維兵團是國民黨陣中裝備最好的部隊的之一,其中18軍是他的絕對主力。在那齊頭并進的4個師中,有18軍的兩個師,另一個隸屬于10軍的師也是從18軍調過去的,不僅擁有大量美械裝備,還擁有坦克、大炮等重武器,官兵的軍事素養也比較高。
而我軍當時負責包圍黃維兵團的是中野部隊,他們在經歷大別山的消耗后,兵力和裝備都損失極大。同時,中野部隊經過連日行軍,較為疲勞,合圍也尚未嚴絲合縫。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黃維堅持原計劃,他極有可能撕開一個口子,逃出升天。
但是,我們除了兵力和裝備外,還需要考慮另外的幾個因素。
首先是解放軍戰術指揮的靈活性。當時黃維計劃往東南方向突圍,而在這個方向的我軍前線指揮員是王近山。
王近山號稱“王瘋子”,不但作戰風格勇猛,而且善于打破常規,不拘泥一成不變的兵法。而黃維的指揮風格是出了名的刻板,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在羅店之戰中因指揮不夠靈活而被冠以了“書呆子”的稱號。
當“王瘋子”對上“書呆子”,黃維突圍失敗的概率就大大增加。畢竟黃維只有一條策略,那就是合力沖鋒,而王近山卻可以有很多辦法應對。
其次是廖運周的110師起義。就如前文所說,廖運周把這次突圍視作起義的最好機會,因此不管黃維有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他都會起義。唯一的區別在于,如果采用黃維的原計劃,當廖運周起義之時,他極有可能陷入左右兩翼的夾擊之中。
但是,110師在那時起義,也能對敵人產生極大的牽制作用,再配合上我軍的頑強阻擊,敵人想要突破我軍陣地也不是那么容易。即便110師起義失敗了,也能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如果起義成功,更是能對敵人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對敵人的士氣和意志力都會有巨大的打擊。
同時,廖運周在起義之前,肯定會先向我軍傳遞情報。到時我軍已經悉知敵人的具體部署和路線,并進行了提前準備,容易抓住敵人弱點各個擊破。
最后是地形優勢。黃維組織了四個師齊頭并進突圍,但是其戰場寬度卻不夠,難以令這四個師全部展開。反而,我軍卻可以利用地形的優勢,對敵人進行有效的阻擊。
要知道,在狹小的地形中,大規模的部隊一旦受到一點挫折就容易陷入恐慌和混亂之中。這就好比是一群羊,一旦一只羊受到攻擊,整個羊群就會四散逃竄。因此,我軍只要能集中優勢火力,擊破一點,就極有可能使這四個師在混亂中敗下陣來。
綜上所述,即便黃維沒有采納廖運周的建議,依然堅持使用四個師齊頭并進的方式突圍,他突圍成功的概率還是不大。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他的十二兵團只會成為歷史中的一粒塵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