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城市還在絞盡腦汁拍宣傳片的時候,成都這波操作簡直就是“降維打擊”,一個月兩部電影,兩種角度,詮釋了這座城市的溫度和高度,同時也讓背后的成都成為了焦點。
去年12月,《小小的我》上映,今年1月,《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兩部電影都火出圈了,在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小小的我》在成都取景拍攝,四川方言貫穿整部電影,電影上映后,多地成為了打卡點,比如金沙遺址博物館、新都桂湖公園、雙流運動公園、咖啡店等等。
易烊千璽飾演的“劉春和”非常貼近現實,代入感極強,而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于倡導社會關注特殊群體、尊重殘障群體、包容腦癱患者,甚至探索個體生命之于社會的意義。
但我想說的是,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則是這部電影把一件很偉大的事從屏幕里延伸到了屏幕外,即“苔花公約”,這是電影本身帶來感動和深思之外的另一個高級維度。
要知道“苔花公約”是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成都宣傳部以及《小小的我 》電影團隊共同發布的公益行動倡議短片。這份公約將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殘障人士創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社會環境,比如公平的就業機會、就學機會等等。
這一點,成都就做得非常好,據不完全統計,成都有近三千家公益助殘單位和三千多支自愿助殘隊伍,這座細膩的城市包容的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沒有傲慢與偏見。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包容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更融入到了生活服務配套上,地鐵的顯示屏會直接標注無障礙電梯的出口,大部分人行道平整且有適合輪椅的緩坡,遍布全城的無障礙設施公廁,這些細節,我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去關注,但有群體需要,成都就默默去做了,我想這也是成都每年能吸引上萬名殘障群體前來無障礙旅行的底氣之一吧。
如果《小小的我》和“苔花公約”讓我看到的是成都的溫度,那么今年1月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僅僅代表了國漫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延伸到了另一個高度,文化輸出。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制作公司是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我看到不少網友在感慨自己的城市為什么沒有出現哪吒這樣的現象級Ip,之所以你會感慨,那是你不了解成都這一路走來的厚積薄發,只不過到了收獲的時候,恰好被你看到了而已。
成都十幾年前就在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動漫就是其重點之一,2013年,“餃克力”動畫工作室入駐成都數字新媒體創新孵化基地,這是導演餃子最開始創業的工作室。
當年,這個孵化基地里也有很多像“餃子”一樣的創業者,成都在干嘛?在廣撒網用政策扶持、用資金支持、提供場地孵化有才華的潛力股。
之后,“餃克力”動畫工作室蛻變為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兩部哪吒電影便橫空出世,驚艷眾人。
如果一座城市和創作者有“化學反應”的話,那么就會疊加更深層次的能量,特別是文創產業尤為明顯,就如餃子導演所說:“成都的包容性與文化底蘊,為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而政府搭建的產業生態,讓技術落地成為可能。”
目前,《哪吒之魔童鬧海》國內票房已經突破90億元,并拿下了全球單一市場票房的冠軍,但以上都不是重點,更關鍵的這部電影在海外上映,一票難求,這表明著“成都造”Ip再一次走向世界,扛起了文化輸出的大旗。
坦白講,粗線條的城市是干不好文創產業的,因為它需要更細膩的去感知社會的溫度、洞悉文化的本質、尊重人才的選擇,包容寬松又極具人文底蘊的城市氛圍更有利于激發創作者的靈感,這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成都并不知道什么是流量密碼,它只不過一開始就在干有意義的事,到了開花結果時,流量密碼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掌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