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比爾波特《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隱士,自古乃傳統,看不慣可以拂袖而去,希望修煉也可以找個僻靜之地,終南山成為道家修煉的絕佳選擇,通往印度,緣何能讀到這本書呢?也是有淵源的。
當探墓筆記發布之刻,遠在廣西柳州的友人留言說可以看看比爾波特的《尋人不遇》,第一次聽聞此人,遂搜索,發現其通過幾個月的時間尋訪中國古代詩人的墓的記錄,寫出了這本《尋人不遇》。
我恒想著,若蘇州探墓筆記也能成書,十之八九不過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尋人不遇》吧,在閱讀這本之后,遂又對作者的另外一本《空谷幽蘭》產生濃厚興趣,于是再次閱讀。由此,持續不斷地閱讀即發生。
很多人會問,持續不斷地閱讀,持續不斷地寫,到底有沒有用?如果從功利主義的觀點上看僅僅就是兩個字:沒用。
因為用,即是利益。持續不斷地閱讀、持續不斷地寫作,很多時候是真的沒用,還浪費時間和網費,可謂得不償失。
如果用,化成一種功,用佛經里面的話就不會白白浪費。胡適說的那四個字就有點意思了:功不唐捐。翻譯成白話,任何努力都不會白白浪費。
持續不斷地閱讀,或許就這樣的一個功,它不會白白浪費,但生根發芽的時間并不可能立即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常年累月,可能到底也沒發芽,這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持續不斷地閱讀到底能構建一個什么呢?其實就是一個精神世界罷了。現實世界是一個世界,精神世界是另外一個世界,王小波說的陰陽兩界。
一個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詩意世界的構建就是需要持續不斷地閱讀、持續不斷地寫作、持續不斷地行走,向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前行,說到底,即是為了找到自己,僅此而已。
找到自己和找不到自己,在現實世界都可以過下去,只要餓不死就行,但精神世界不一樣,如果局限于餓不死,那算是極其低端的,還在接受煎熬的。
人,如果僅僅從生到死的這段時間看,結構大體上沒什么差別,而人有沒有意思也就更多地取決于精神世界的高低錯落了。我們說蕓蕓眾生,可能就是大同小異的代名詞。
逃離這樣的大同小異,何妨持續不斷地閱讀下去?在持續不斷地閱讀世界里,不僅能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注定也會發生很多有意思的事,這些人,這些事,都是從來未曾發生過的。
這些人,這些事,反過來又會深刻地影響著你的閱讀世界的開拓,閱讀世界一旦開拓下去,勢必就會停不下來了。于是,你一本接著一本,沉浸在閱讀的海洋中。
像那些在終南山修行的人一樣,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深深陷入持續閱讀之中的人,也會有這樣不知老之將至的喟嘆,而下一刻死掉,亦是可也。
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