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2月13日,在2025世界政府峰會上,阿里巴巴(9988.HK)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確認了阿里與蘋果就AI合作的傳聞,蘋果在中國銷售的iPhone手機將采用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技術。
蔡崇信表示,由于相關法規要求蘋果公司必須與一家獲得中國本地認可的公司合作,所以蘋果公司尚未在中國推出其全套人工智能功能。“蘋果在中國需要一個本地化的合作伙伴,為他們的手機服務。蘋果一直非常挑剔,他們與中國的多家公司進行了交談。最終,他們選擇與我們做生意。”
此前有消息稱,蘋果和阿里巴巴已經向國內監管機構提交了他們共同開發的國行版Apple Intelligence及相關AI功能,正等待審批通過,預計再過不久就會正式上線。
但目前阿里云仍處于收入低增長階段。2024年9月份季度,阿里云智能集團收入296.1億元,同比增長7%。與蘋果合作,阿里云智能集團的收入增速是否會進一步提升?
01
收入增長低于凈利潤增長
在電商之外,云服務是阿里重要的布局。
2019年11月,阿里啟動港股上市,時任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在股東信中表示阿里會繼續堅定推行三大戰略: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云計算;在2021年7月的股東信中,張勇在提到阿里云時表示,“作為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第二增長線,繼續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
2022年12月,阿里云組織架構調整,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由張勇兼任阿里云總裁,并直接分管釘釘。
彼時,作為阿里第二增長線的阿里云正面臨增長瓶頸。2018財年(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年度),阿里云同比增長101%,實現連續第12個季度規模超過及近翻倍增長。此后幾個財年里,阿里云的增速逐漸放緩,分別為84%、62%、50%、23%;到2023財年(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降至4%。
2023年3月,阿里啟動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變革,構建1+6+N的組織結構: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6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其中阿里計劃進行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并在分拆前計劃通過私募融資引進外部占了投資者,在未來12個月完成。
同年6月,張勇宣布將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將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同時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張勇此后將繼續擔任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勇還表示,將繼續致力于強化阿里云智能集團的市場領導地位。
但9月,張勇除了卸任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職位外,還一并辭去了阿里云董事長與CEO職務。蔡崇信接任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集團CEO并兼任阿里云董事長與CEO職務。從集團CEO吳泳銘兼任阿里云董事長與CEO職務也看出阿里對阿里云的重要程度。
同年11月,阿里在財報中宣布阿里云停止完全分拆,吳泳銘在當季的也業績電話會表示,“云智能集團將堅定實施AI驅動、公共云優先的戰略。”
不久后,阿里云宣布新的組織架構——在阿里集團層面成立基礎設施委員會,阿里云產研層面成立基礎設施事業部、產品架構與穩定性部。
進入2024年,阿里云多次降價。2月,阿里云宣布中國區全線降價,100多款、500多種規格的產品直降20%,最高降幅55%;4月,阿里云宣布海外市場全線降價,覆蓋全球13個地域節點部署的核心云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平均降幅23%,最高降幅59%。5月,阿里云宣布對其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Long進行大幅降價,降幅高達97%。
2024年9月,吳泳銘在2024年云棲大會上表示,過去一段時間里,模型推理成本指數級下降,已經遠遠超過摩爾定律。一年來,通義千問API在阿里云百煉上的調用價格下降了97%,百萬Tokens調用花費最低已經降到了5毛錢。推理成本是應用爆發的關鍵問題,阿里云會努力把成本繼續降下去。
在2024年財年全年業績發布電話會上,阿里表示預計阿里云業務的收入在2025下半財年重回雙位數增長。
但橫向對比來看,阿里云的收入規模和增速在阿里集團并不亮眼。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個月,淘天集團收入2123.67億元,同比持平;云智能集團收入561.59億元,同比增長7%;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609.65億元,同比增長31%;菜鳥集團收入514.58億元,同比增長12%;本地生活集團收入339.54億元,同比增長13%;大文娛集團收入112.75億元,同比增長1%。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體量、增速均超過云智能集團,菜鳥、本地生活的收入增速也是云智能集團的兩倍。
02
AI競爭激烈
資料顯示,從2015年,阿里云開始推出AI產品,適用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視覺識別等多個領域。隨后,阿里投資入股深鑒科技、寒武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一眾AI公司,涉足更核心的技術領域,并彌補阿里在AI視覺識別方面的不足。
2023年10月,阿里參與了智譜AI的融資;2023年11月,阿里云參與了零一萬物的天使輪融資;2024年,阿里向月之暗面投資約8億美元,購入約36%的股權;同年3月,阿里領投AI大模型公司MiniMax的新一輪融資,領投至少6億美元。從2023年-2024年,阿里多次參與百川智能的融資。而這五家公司,是大模型創業獨角獸、有著“大模型五虎”之稱。
除了對外投資,增加AI布局外,阿里云也在不斷發展自身的大模型。2023年4月,阿里云推出AI大模型“通義千問”,具備多輪對話、文案創作、邏輯推理、多模態理解、多語言支持等功能。彼時,張勇表示,阿里巴巴所有產品未來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包括天貓、釘釘、高德地圖、淘寶、優酷、盒馬等。
同年9月,阿里云推出“通義千問”2.0及多個行業大模型。2024年5月,阿里云發布通義千問2.5,并開源通義千問1100億參數模型。2025年2月,通義千問發布性能強大的旗艦版Qwen2.5-Max,并開源升級版視覺理解模型Qwen2.5-VL以及支持百萬token長文本處理的Qwen2.5-1M。
2月,全球最大AI開源社區Huggingface發布了最新的開源大模型榜單,其中排名前十的開源大模型,都基于阿里通義千問(Qwen)開源模型二次訓練的衍生模型。
但除了阿里外,騰訊、百度、字節等互聯網大廠都在布局AI。騰訊有混元大模型、百度有文心大模型、字節有豆包大模型。而在面向C端的AIGC應用中,阿里并無明顯優勢。
據QuestMobile數據,截止到2024年12月,AI原生APP月度活躍用戶已經突破1.2億,同比增長232%,同時,用戶粘性也持續增長,整體月人均使用時長達133.0分鐘,月人均使用次數也達到49.6次。
在綜合類AI原生APP中,豆包、Kimi、文小言“三強格局”已經形成,月活躍用戶規模分別為7523萬、2101萬、1224萬,2024年全年的復合增長率分別增長21.2%、69.4%、4.7%。而通義的月活躍用戶規模為290萬,復合增長率為3.1%。
阿里云或許能夠借助與蘋果的合作,擴大其在C端的影響力。同時,阿里云能否進一步提振收入增速,真正成為阿里的第二增長線也值得期待。
作者丨五仁
來源丨征探財經(ID:teccj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