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新能源產業已面臨大洗牌,舊有的發展格局將被打破。從年初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新政策來看,儲能行業迎來新的需求。華夏民意網梳理政策要點,分析市場發展的走向,為企業和商家提供借鑒。
今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其中提出按照價格市場形成、責任公平承擔、區分存量增量等思路,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推動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需要通過市場交易形成。
新政涉及關鍵三點,首先是市場化更強,風電、太陽能發電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打破原來固定的電價模式,新能源發電可以與煤電等傳統發電市場上同權競價。其次價格結算機制利好新能源,對新型發電納入機制的電量,市場交易均價低于或高于機制電價的部分,將由電網企業按規定開展差價結算,實行“多退少補”差價補償,當市場價低于機制電價時補償差價,高于時扣除差價,由此來平衡電力價格,保障企業平穩發展。最后是新能源存量和增量項目分類施策,以今年6月1日為節點,對此前投產的存量項目,納入機制的電量、電價等與現行政策妥善銜接;對此后投產增量項目,納入機制的電量規模由各地按國家要求及當地情況合理確定,機制電價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
新能源新政亮點在于,我國新能源支持政策從政策補貼、保障性收購轉向市場化調控,進入全面市場化階段,新能源上網固定電價時代結束,不再享受電價政策優勢,將全部直接與煤電傳統能源的價格競爭。價格結算機制對于新能源發電項目起到穩價作用,以“低補高退”市場差價結算,為新能源提供穩定的收入預期。新政還有利于新舊項目保持相對平穩運營。針對新老項目經營成本差異較大,采取老項目老辦法、新項目新辦法,能夠在保持存量項目平穩運營的同時,通過市場化方式確定增量項目的機制電價,發揮調節作用。
展望未來的新能源產業,新政出臺之后新能源企業也需要及時調整決策,全面市場化將會加速新能源產業優勝劣汰,對發電企業、電網公司、虛擬電廠、儲能行業都會帶來巨大影響,甚至導致行業重新洗牌。其中發電成本高、效率低下的企業會因市場競價劣勢淘汰出局,而結合了高效儲能、智能發電等技術創新企業將占據更多優勢,未來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華夏民意網編輯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