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半條命AI:能否打破To C「魔咒」?
懂財帝科技組 懂財帝
2025年02月17日 15:56
To C是一場零和博弈戰爭,一旦某個APP占據了用戶心智和使用習慣,其他對手將極難逆轉。
??懂財帝出品 · 作者|嘉逸
阿里巴巴大舉加碼AI To C,終于拿下一城。
2月12日,媒體報道,手機巨頭蘋果和阿里展開合作,將在中國落地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最早將于5月發布。
次日,阿里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公開證實,并透露:蘋果一直非常挑剔,和中國的多家公司進行了交談,最終選擇與我們做生意。
利好消息一出,引爆資本市場。
2月12日-2月14日,短短三個交易日,阿里港股大漲18.3%,股價攀升至近三年來的最高點,阿里港股市值增長了約 3650億港元,總市值達到2.36萬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2萬億元。
電商業務“熄火”的阿里,在AI時代,似乎有了新的故事。
過去26年,阿里始終有一個To C夢。
創始人馬云曾站臺、力推社交產品“來往”,管理層一度對協同辦公工具“釘釘”To C寄予厚望,但都以失敗告終,以至于人們時常調侃“阿里沒有To C基因”。
如今,阿里CEO吳泳銘不僅喊出了“AI驅動”的戰略口號,更在人事和組織架構等方面,做了重大調整,意欲打破To C“魔咒”。
這一次,阿里能否“翻身”?
1 | 阿里AI To C「變陣」
AI To C,已經成為阿里的關鍵戰略。
去年11月底,吳泳銘“點將”,前淘寶用戶事業部和阿里媽媽負責人吳嘉,回歸智能信息事業群,擔任總裁,專注AI To C業務的探索。
12月中旬,業務整合開啟。
AI應用“通義”從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包括通義To C方向的產品經理,以及相關工程團隊。
2025年1月,吳嘉的“權力范圍”擴大,統管阿里智能互聯事業群——以“天貓精靈”為核心品牌的To C硬件業務,并全力推進天貓精靈與夸克的AI能力融合,以及探索AI眼睛等新硬件方向。
2月,人才招募加速。
2月6日,新加坡人工智能科學家許主洪正式加盟阿里,擔任副總裁,負責AI To C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Agents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
另據媒體報道,阿里AI To C業務還正積極招募AI算法研究和工程方面的優秀人才。
至此,阿里內部對AI To C的梳理和整合,基本完成。
業務領導方面,是“2個高管”:
其一,吳嘉負責全面業務。他是阿里內部少數,既有技術背景,又做成過大C端產品“夸克”的年輕高管,阿里決策層希望他能C端市場創造出一些成績。
其二,許主洪或將專注于技術和產品。他是全球AI學術界的領路人,在產業界同樣擁有豐富的應用研發和產品創新經驗,這是阿里急需的。
業務架構方面,下轄“軟”“硬”2大事業群。
“軟”,指的是智能信息事業群,包括夸克、UC、書旗小說、通義APP等。
“硬”,指的是智能互聯事業群,包括天貓精靈、AIoT業務、智能眼鏡等。
業績方面,據悉,目前,阿里高層還在制定AI To C業務的整體目標,可能要等到3月底,財年結束才會“出爐”。
但結合最新信息,我們能看出,其初步的商業化路徑,大概率是AI應用和硬件終端。
這也符合AI行業的發展趨勢。DeepSeek爆紅,證明了Chatbot并沒有很強的用戶黏性。AI To C進階商業化,相對成熟的路徑是:搜索等AI應用、終端、智能駕駛。
但其中,智能駕駛不是阿里的優勢,市場中,華為已遙遙領先。
所以,阿里才將許主洪攬入麾下,以及“擁抱”手機巨頭蘋果,其在大陸的手機年銷量超過4000萬臺。
除此之外,之前,阿里最重要的AI To C陣地——夸克,已經明確了全新的品牌Slogan“2億人的AI全能助手”。另據虎嗅報道,今年,夸克內部預計會把用戶增長與留存維度、AI功能滲透率維度,繼續作為重要指標。
就連馬云都親自出馬,于2月11日特地參觀了夸克的辦公區域,鼓舞士氣。
很顯然,阿里對AI To C,重視空前。
2 | 混亂與誤判
AI To B還是To C?業內爭論不休。
百川智能王小川認為,To C是To B市場的十倍!2024年,AI應用逐步落地,C端市場火爆,也印證著這一趨勢。
但同時期,阿里的業務重心更傾向B端,C端業務幾乎是“放養”狀態。
原因是,阿里電商業務的增長已趨于停滯,急需新的增長點,而AI To B業務正好可以和云計算業務打包銷售,能迅速看到成績。
另外,各業務板塊被要求自負盈虧,也限制了阿里AI業務在C端市場的投流。
所以,一方面,在業績指標的重壓,大廠逐漸成為一臺精密的“效率機器”,大多數員工都只能在業務慣性的道路上因循守舊。
阿里是國內唯一的云計算、AI能力均領先的互聯網公司,卻沒能做出像DeepSeek那樣的,顛覆式的創新產品。
另一方面,“通義”是阿里內部技術能力最強的AI大模型,但由于通義APP沒有清晰的盈利變現模式,加之To C產品和To B的阿里云的發展思路并不相符,它沒能得到太多資源的扶持。
對發展趨勢的誤判、組織架構的混亂,導致阿里在第一波AI To C風口中,明顯慢了半拍。
七麥發布的2024年AI產品下載榜Top30顯示,Chatbot類AI產品中,豆包累計下載量超過2億,高居第二位,Kimi位居第7、文小言位居第9,而通義僅位列第四,下載量在2000萬左右。
股價方面,2024年,資本市場并不認可阿里的AI想象力,阿里港股僅上漲11.38%,不僅大幅跑輸騰訊、京東等對手,連恒生科技指數也沒跑贏。
2025年1月,AI產品榜統計數據顯示,豆包MAU已經達到7861萬,DeepSeek強勢崛起,MAU飆升至3370萬。
而通義APP的MAU僅微增0.33%,為419萬,僅位居國內第10,大幅落后于頭部玩家。相比于豆包和Deepseek的國民級知名度,通義APP幾乎沒什么存在感。
當然,阿里手上也有“底牌”——夸克。在阿里內部,它是少有的,和DeepSeek有共通屬性的業務部門。
梁文鋒此前透露,DeepSeek的員工大多是年輕人、有夢想、有雄心和追求。
與之類似,阿里基本“放養”夸克,業績要求并不多。
另據虎嗅報道,夸克在招聘時也更青睞直接接觸大模型、新AI產品的年輕人。2016年創建至今,夸克一直以“青訓人才”和年輕人為主,內部溝通成本低、配合默契、重視效率。
盡管2024年,夸克的研發和產品團隊強度很大,天天加班,但在阿里內部,它仍以離職率低著稱。
或許正因此,夸克才成為了阿里內部AI To C“最靚的仔”。
據七麥統計,2024年,夸克累計下載量超過3.7億,高居國內第一。月活方面,虎嗅援引夸克相關人士透露,2024年度月活高于7000萬到8000萬。
這也讓阿里再次看到了C端市場的希望,它重燃斗志,也就有了上文提到的人事調動、業務重整。
3 | 能否打破To C魔咒?
過去,阿里一直被人們調侃,沒有To C基因。
2013年,對標微信,馬云力推社交產品“來往”。他不僅為“來往”站臺,更公開直言:這次就是要殺到企鵝家里去。
但短短一年時間,來往就失敗了,時任阿里CEO陸兆禧“背鍋”,被撤換。
后來,釘釘崛起,2020年日活破億,內部一度希望將其做成To C的超級APP,比肩微信的10億日活產品,3年內實現。
但2020下半年,隨著正常生活的恢復,釘釘日活暴跌,從巔峰的1.5億跌至最低的6000多萬。
時任阿里CEO張勇和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認清現實,力推“云釘一體”,釘釘轉向To B,掌舵者陳航“出局”。
事實上,除了這兩個重要的創業項目,阿里內部,還有很多To C產品,活得都不太好。
OTA平臺飛豬已經淪為邊緣部門;盡管外賣平臺餓了么的市場份額趨于穩定,但仍處于虧損狀態。
視頻APP優酷MAU連年下滑,已經掉隊。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優酷MAU僅為1.97億,落后于嗶哩嗶哩、芒果TV、愛奇藝、騰訊視頻。
如今,阿里再次調集資源,鏖戰C端,能否“翻身”?
筆者認為,在技術層面,阿里是有領先優勢的。
算力是AI的底層基礎設施。截至2024Q3末,阿里云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為36%,穩居第一。
相比之下,前段時間,DeepSeek曾短暫宕機,這或許也是蘋果最終沒有選擇DeepSeek,而是和阿里牽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AI能力方面,通義模型仍然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同樣是開源模型,阿里最新發布的Qwen 2.5-Max在偏好、知識與推理、常識回答、編碼能力、綜合能力等方面的評分,均高于DeepSeek R1。
三方基準測試平臺Chatbot Arena公布的最新大模型盲測榜單顯示,在跑分方面,Qwen2.5-Max也超越了DeepSeek V3,以總分1332的成績位列總榜第七。
DeepSeek同樣認可阿里的AI能力。據悉,DeepSeek將DeepSeek-R1推理能力蒸餾6個模型開源給社區,其中4個都是基于阿里通義Qwen打造的。
關鍵的問題在產品思路和商業化路徑方面,阿里存在短板。
以淘寶為例。在趨利的運營思維下,淘寶沒能平衡好商業化和用戶體驗,搜索“失靈”,越來越混亂。如今,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紛紛吐槽,淘寶越來越不好逛了。
另外,盡管高德、夸克的用戶數據亮眼,但目前,它們尚未找到清晰的商業化路徑,均未盈利。
并且,新的問題已經涌現。當夸克作為阿里AI To C的“先鋒”,承載著高層的希望,部門文化是否會“變形”,變得急功近利?
業務整合中,通義APP又將如何定位?它能否扭轉頹勢?
當前,AI To C的市場競爭正愈加激烈,國民級社交APP微信已接入DeepSeek。
不同于B端市場,To C是一場零和博弈戰爭,一旦某個APP占據了用戶心智和使用習慣,其他對手將極難逆轉。
換言之,留給阿里的時間窗口,正在逐漸收緊。
阿里AI To C,焦慮和壓力交織,困難重重。曾經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龍頭”,它將如何解題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