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蒸汽鐵甲時代以后,鐵甲艦成為了海上的霸主。不過由于這一時期海軍技術進步快,舊式鐵甲艦很快就落后,淪為雞肋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說日本海軍參加了黃海海戰的“比叡”號鐵甲艦就是一例。
“比叡”號鐵甲艦
“比叡”號鐵甲艦是日本在英國訂購的“金剛”級鐵甲艦的二號艦,雖然說是鐵甲艦,不過其船體是鐵脅木殼結構,也就是龍骨、框架等承重部位是鐵質,而船體依然是傳統的木質。這也是日本參戰軍艦中,唯一一艘木質船體的軍艦,其他11艘——包括排水量只有622噸的“赤城”號炮艦——船體都是鐵質的。
“比叡”的姊妹艦,“金剛”號鐵甲艦
而且“比叡”號鐵甲艦的排水量也不大,只有2250噸,比海戰中很多巡洋艦都要輕。武器方面,“比叡”號大中口徑火炮僅有3門170毫米克虜伯炮,6門150毫米克虜伯炮。加上其火炮布局還是風帆時代射界有限的船旁列炮式——也就是大炮部署在艦體兩側,通過開設在艦體上的炮門向外射擊,火力嚴重不足。
“比叡”的露天火炮甲板
即使是讓“比叡”躋身鐵甲艦之列的水線裝甲帶,厚度也只有88到137毫米而已。這個厚度的鐵質裝甲,隨著火炮技術的進步,到了黃海海戰時不要說大口徑火炮,即使是100毫米到150毫米的中口徑火炮也足以輕松擊穿。
火力弱防護不足,所以“比叡”也是日本海軍參加黃海海戰的12艘軍艦中,除了非戰斗序列的“西京灣”號代用巡洋艦、“赤城”號炮艦之外,戰斗力最弱的一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