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進去了
武漢蓮華寺以異域風情走紅網絡,卻一直未曾完工、開放,現在,終于可以進去參觀了。
早在去年夏天,湯遜湖小島上,一座未完工的寺院就引發網絡關注。在網上流傳的照片中,寺院建筑磚石結構,白色拱券環繞,金色塔尖,拱門廊道,如夢似幻。
這就是蓮華寺,它遠離市區,湖水環抱,氣質神秘。當時想去打卡甚至無路可走,有人踏著泥濘上島,最終只能在圍墻外窺探。
小年那天,蓮華寺辦了一場年飯,這才大門敞開,對外開放。
目前,寺院仍未完全竣工,佛塔打圍中,但大殿和廣場已完工,普光明殿室內裝修完成,訪客參觀無需預約。
工作人員在寺院內賣香火,還有當地村民賣小島上種植的“佛光菜薹”和“佛光冰糖橘”。
小島叫觀音島,因島上供奉觀音而得名。
島上蓮華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最初名為蓮花庵,后擴建成寺。當時的建筑好是傳統中式寺院造型,后來漸漸損毀,如今僅留下少量遺跡,在新建的蓮華寺廣場背后,有人供奉香火。
重建后,蓮花寺大殿前廣場成為打卡絕佳機位,水天環繞,緋色夕陽灑在金色塔尖,白色回廊蜿蜒鋪展,湖水緩緩拍打岸邊,鷗鳥掠過,飄飄欲仙。
走進大殿,建筑內部是圓形空間,回廊環繞,頂部是圓拱頂。白熾燈映在光潔的石板地上,一片潔白,空間感無限拉長,你很容易走上一圈又一圈,仿佛這個回廊是無盡的。
回廊有多個出入口,通向不同的殿堂,供奉各種觀音像。傳統寺院的觀音像多是單色或通體鎏金的,高高在上,而蓮華寺的觀音像,衣飾間交織青綠、朱紅、寶藍,動作生動,看書的,靜思的,微笑的,動靜皆宜。
有位媽媽帶著小孩參觀,“你看,這個觀音在看書復習!你回去也要好好寫作業聽到冇?”
半圓窗前,紗簾輕垂,微風拂過,金色經文在光影間浮現。
大殿中央是普光明殿,高聳的曲面穹頂向上延展,流暢而完整,沒有梁柱切割,使空間顯得純粹且開闊。
穹頂中央雕刻一朵巨大的蓮花,層層花瓣舒展,金色線條勾勒柔和輪廓。
這里的工作人員并不排斥游客拍照,還有一位專門給游客介紹:“你拍一拍穹頂,很漂亮的,像星空,寓意佛經中的三千世界。”
看了蓮華寺的照片,同事說她想起了南京的大報恩寺,兩者都突破了人們對傳統寺院建筑的想象。
蓮華寺的室內設計由Ontogenesis自在生成的歐陽李文和王猛操刀,他們曾設計了武漢403藝術中心,建筑設計則由另一個團隊負責。
“這個項目已經做了七八年。”王猛回憶道。
|| 接手蓮華寺項目后,歐陽李文還在南寧青秀山觀音寺旁設計了一家佛學咖啡店無畏咖啡,成了南寧游客必打卡的咖啡店。
寺院住持常去世界各地參與佛會,見多識廣,對不一樣的設計思維接受度高。蓮花寺整體建筑不設傳統飛檐斗拱,我一個外行一眼望去,仿佛塔尖有泰國大皇宮的影子,穹頂近似印度石窟,連廊設計與加德滿都斯瓦揚布納特佛塔相似,融匯世界多元建筑元素。
穹頂之上,隱藏著全套消防和通風設施。
||還未完工的佛塔由自在生成設計,作為藏經閣,內部更像音樂廳、博物館、藝術空間,讓大眾能夠輕松參觀。
王猛和歐陽李文去了印度拉賈斯坦邦,考察了迪爾瓦拉耆那教寺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蓮華寺的回廊設計采用了古印度洞窟半圓形回廊穹頂,普光明殿穹頂的裝飾,與印度佛窟中的蓮花圖案、曼陀羅裝飾異曲同工。
最初的室內設計方案更復雜,地磚嵌入夜光石,佛像嵌入墻體,與阿旃陀石窟風格更為相近,連廊光影設計亦更具星空意象。
考慮造價,后來方案有所調整,化繁為簡。“好的寺院是由幾代人修建的,比如龍門石窟,建造了一千多年。”歐陽李文說,他們在蓮華寺付出十年,底子打得很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