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與蝦蟹混養的高效混養技術研究
孟文旭第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文件強調穩糧促漁保供為前提,實現稻漁綜合種養高值化發展,同時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措施,如豐富品種模式,加快適宜水稻品種的篩選、優化搭配模式、搭配比例等。
本團隊就蝦蟹搭配養殖模式做了大量的試驗,結果表明水稻、青蝦、河蟹混養通過時間差和空間差,充分利用陽光、氣溫、溶氧、餌料等資源,發揮立體種養的優勢,提高資源轉化率,有效提升了青蝦、河蟹的養殖產量與品質,進一步滿足了大眾對于健康美味水產品的需求。青蝦、河蟹同屬于甲殼類動物,它們食性相近、生長特征相同,通過一次次的蛻殼來完成生長過程,且都富含優質蛋白,憑借其獨特鮮美的風味,深受大眾喜愛。
一、稻田選擇與改造
(一)田塊選擇
試驗農田應近水源,灌溉方便,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GB11607-1989),且農田交通便利,有硬化公路。
(二)田間工程改造
加固田埂,做好防漏、防逃相關措施。開挖排水溝,面積不超過10%。
(三)進排水及防逃設施
在田塊的對角設置進排水口,安裝提水泵和進水管,每塊田安裝自動排水管,進水口高出田間最高水位50cm左右,安裝過濾網防止野雜魚進入。在田塊四周鋪設防滲膜、防垮塌網、防逃網、防護網,外圍防逃網埋入土中10cm,確保地平面以上高度達50cm,這樣既可以防止稻田內養殖河蟹外逃,也可以防止蛇類、兩棲類、鼠類、野貓等進入。
二、水稻選擇與栽培
(一)水稻選擇
選擇生長期長、耐肥力強、莖稈堅挺、抗倒伏、抗病蟲害、產量高的優良稻種,例如荃香優575,水稻栽培技術與常規水稻單作田一致,種植晚稻,于5月中下旬移栽育好的秧苗。
(二)插秧與收割
采取人工平田和栽插秧苗。人工插秧有利去除田間雜草,且秧苗存活率高。5月上旬,用生石灰(每畝75kg)全池潑灑消毒,殺滅敵害生物,改良池底。在8月下旬水稻收割前20天,逐漸排出田水,水稻成熟后采用人工收割方式。
三、蝦蟹養殖與管理
(一)水體培養
在放養前,移栽水草,如蝦藻(菹草)、輪葉黑藻或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性植物,移栽面積占環形溝的50%~60%,零星分布為宜。水草為蝦蟹提供良好的棲息與蛻殼場所,同時也可作為部分餌料來源。
(二)苗種選取
河蟹應選擇規格整齊、體格健壯、無殘缺、無傷病的優質品種,如中華絨螯蟹“諾亞1號”。蟹種在放養前需經過篩選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3%~5%的食鹽水浸浴5min~10min或20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0min~15min。青蝦應選用“太湖2號”等高產抗病品種。
青蝦規格為(0.5±0.05)g,河蟹平均規格為(15.27±0.30)g,蝦的放養密度為7kg/畝~15kg/畝,河蟹的放養密度為500只/畝~1200只/畝。試驗表明每畝10kg青蝦+800只中河蟹組合時,對水肥平衡、蝦蟹規格以及經濟效益有更大幫助,所以推薦此放養密度。
為提升河蟹活動能力,于4月初,開始蟹種暫養,約50天。待6月中旬水稻分蘗后,選擇晴天將蟹種分散投放至稻田中,以提高大規格蟹的比例。為保證青蝦正常生長,于6月初一次性投放青蝦蝦苗,將其均勻投放至稻田,放養時間宜選擇在陰雨天進行,晴天應在早晨或傍晚進行,以避免陽光直射、溫度過高,影響放養蝦苗的成活率。
(三)飼料投喂
科學投喂,堅持四看、四定原則(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提供充足且營養均衡的食物。河蟹的餌料要求鮮活、適口、適量,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日投喂量可參考:3月~4月為存塘蝦蟹體重的1%左右,5月~6月為存塘蝦蟹體重的3%~5%,7月~10月為存塘蝦蟹體重的5%~10%。蝦不單獨投喂,稻田面積過大,則需要在稻田中間補投飼料,保證河蟹都能攝食,提高蛻殼期成活率,避免規格不齊。在蛻殼前,青蝦、河蟹需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以支持新殼的生長和硬化。
(四)日常管理
1.水質調控
高溫季節每天注水,平時根據水質變化情況適時換水,每次換水10cm左右,換掉底層老水,改善水質環境。高溫期排水時間定為上半夜,注水時間定為午夜前后。合理控制水草數量,避免水草死亡造成水體污染。
加強日常巡塘,及時觀察青蝦、河蟹的生活狀態,及時撈出病死蝦蟹,避免水質損壞。
2.水位控制
稻漁綜合種養期間,注意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調節水位。青蝦、河蟹蛻殼關鍵期,保持適宜的水溫和水位。水稻收割前,將稻田水放去,留水在環溝,蝦蟹全部歸到環溝內,不影響水稻收割。水稻收割后,加深水位至20cm~50cm,蝦蟹返稻田,保障水稻收割后蝦蟹的繼續增長,繼續養殖至12月。及時捕撈達到上市規格成蝦蟹。
(五)蝦蟹捕撈
9月中旬開始,將地籠網放置溝中數小時后取捕一次,或在第一天晚上放置,第二天清晨取蝦蟹。此方法簡單方便,對蝦蟹生長干擾小。將規格達到上市要求的蝦蟹捕起,達不到上市要求的蝦蟹留存過冬。收河蟹時,應檢查其成熟度,選擇體色青灰、腹部飽滿、蟹爪有力的健康河蟹進行捕撈。
四、經濟效益
由表1、表2單位面積投入、產出可知,稻田—青蝦—河蟹共作凈利潤可達3802元,水稻單作利潤為350元,利潤是水稻單作的數倍。通過合理的養殖管理,不僅可以獲得水稻的穩定產量,還能增加青蝦、河蟹的產出,增加收益。
表1 單位面積投入匯總表(元/畝)
表2 單位面積產出匯總表
五、小結與展望
在本次試驗過程中,青蝦、河蟹混養并沒有發生影響產量的殘食現象,關鍵因素為人工投喂飼料充足,滿足了日常攝食需求。稻田—青蝦—河蟹混養模式是一種高效、生態的農業發展模式,經濟效益高于稻蝦、稻蟹以及水稻單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推廣價值。同時,該模式在實際應用中還需進一步解決一些問題,如進一步優化養殖密度、提高餌料利用率、完善疾病防控體系等。未來,應加強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促進該模式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重慶市水產科技創新聯盟資助;重慶市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生態漁創新團隊專項資助;合川區科學技術局項目——不同稻蝦模式對水稻鎘及病蟲害的控制效果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