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已經過去的2024年,水月雨憑借和星穹鐵道聯名的知更鳥算是好好地出圈了一把,以至于這款TWS到現在都沒有可以原價購買到的現貨。除了在TWS領域大殺特殺,水月雨在有線耳機領域也推出了像Quark2、Kadenz以及DUSK這樣在各自價位段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在去年12月份的廣州國際耳機展上,水月雨還展出了一款造型有些獨特的七單元耳塞——流星Meteor,外觀造型在樹脂腔體耳塞中非常有辨識度。出于對這款新品耳塞的好奇,我近期便向官方借來了一條樣機蹭聽。
客觀體驗
在具體的配置方面,Meteor的高頻部分由四顆微型平板單元負責,兩顆動鐵單元負責其中頻部分,低頻部分則交由一顆大尺寸動圈單元負責。拿起Meteor的腔體,最惹人注目的要數其面板部分,它是由隕石的切片制作而成,其表面有名為“魏德曼花紋”的交叉狀天然紋理。簡單來說,鐵隕石在高溫條件下,其內部往往會形成兩種鎳含量不同的穩定合金,即鐵紋石和鎳紋石,在后續長達數千萬乃至上億年的緩慢降溫過程中,鐵紋石會在鎳紋石的晶格中沿特定晶軸平面方向延伸,最終形成魏德曼花紋。由于魏德曼花紋的形成條件極為苛刻,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尚無法仿制,且紋理的帶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隕石內鎳元素的含量,故其也被看作是鐵隕石的“身份證”。
得益于其獨特性,魏德曼花紋還贏得了一些高奢品牌的垂青,像OMEGA超霸系列中的“隕石”腕表,以及BMW的M850i夜空版轎跑,均將這種紋理融入其核心設計理念之中,而此次Meteor的隕石面板則是HiFi行業內對于魏德曼花紋的首次應用。
不過水月雨選用隕石切片作為Meteor的面板也不僅僅是為了好看,它對于減輕耳塞的不良共振同樣很有幫助。Meteor的動圈單元直徑為13mm,在常見的混合單元耳塞里,這樣的動圈尺寸屬于比較大的,且由于這枚動圈與耳塞的后腔貼得很近,倘若不做其他處理,像Meteor這種樹脂材質的腔體就非常容易出現共振現象,進而會讓聲底變得混濁。
在二聲道系統中,為了減少音響設備產生的共振,通常會用到硬質的避震板在其底部進行承托,然后避震板和設備之間才是避震釘和釘墊,也就是說,一個足夠堅實的避震板是做好避震處理的基礎,倘若把Meteor看作是一套小型二聲道系統,那么它的隕石面板就與避震板有異曲同工之妙。隕石中的鐵紋石和鎳紋石都是密度和硬度較高的天然合金材料,其本身的避震性能遠好于樹脂材質。另外,Meteor的隕石面板是直接覆蓋在動圈單元后方,并緊貼著腔體外殼后蓋,這樣既可以從源頭抑制振動的傳導,又同時完成了對腔體的加固,不需要太大的面積即可有效抑制共振,還不至于讓整個腔體加重太多。
Meteor的腔體體積比起DUSK有所增加,主要是其腔體后方容納動圈單元和隕石面板的部分凸出來了一塊,使得腔體上半部分變厚了一些。好在它的重量控制得還不錯,如果用戶的耳廓不算太小的話,則耳甲腔就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整體佩戴舒適性尚可。但是對于耳廓很小的用戶來說,長時間佩戴Meteor的話可能會覺得有些發脹。
聽感表現
如果讓我概括Meteor的音色特質,我會用“活潑”與“大氣”兩個特性來形容。Meteor的整體聲音密度較高,能量偏向中低頻,且音色整體偏暖,具備相當豐富的微動態細節表現,聲音框架非常扎實的同時還絲毫不會讓人覺得刻意和呆板,是一種耐聽度較高的現代雜食向風格。
此次Meteor的低頻表現給我的印象頗深,其力道充沛且形態非常協調,即使是聽一些演出風格比較激進的搖滾樂,打擊樂器的聲音也并不會掩蔽到人聲部分,有一種收放自如的從容感。除了非常適合演繹鼓聲以外,Meteor在欣賞低音提琴時也具備良好的音色豐腴度,它還能夠把樂手做弓時細微的力道變化清晰地反饋出來。在近兩年發售的4K以下價位的混合單元耳塞里,我認為Meteor的低頻表現算是相當出色的,屬于非常萬金油的類型。Meteor的中頻聽感存在一定程度的染色,其人聲口型稍稍偏大,聲線質感略偏靚麗。另外,得益于水月雨首次應用在耳塞上的被動式聲學陷波器結構,Meteor在人聲的齒音部分有比較明顯的收束感,其人聲聽感較為甜潤的同時還沒有什么刺激性。在聽歌劇中的女中音、甜潤型流行女聲或者狹義ACG曲目時,像Meteor這樣的中頻聽感會比較討喜。
對比水月雨自家以往的進階級混合單元耳塞,例如Blessing系列,Meteor的中低頻聽感具備一定的突破性,會顯得更活潑一些,且在更高基本素質的加持下,它在聆聽大多數偏現代化的曲風時都非常對味。不過與自家黑劍DarkSaber這種高端混合單元耳塞相比,Meteor的高頻解析力和泛音表現會遜色一些,欣賞部分管弦樂小編制曲目時,其音色的張力相對稍欠。
從整體的聲音框架來講,Meteor的聲場規模比較突出,其橫向聲場寬大,邊際擴散感較強,再加上它那相當扎實的大動態表現,這些特性共同為其營造出了較為大氣的聽感特點。因此Meteor在聽一些編制較為宏大的影視原聲時,它的表現在進階級耳塞里屬于是比較亮眼的。只是Meteor的聲場縱向層次感相對來說不算特別出彩,其整體聲場形狀為橢圓形,對于比較傳統的交響樂愛好者來說,它對于各聲部的定位指向性可能不算特別明晰。
搭配及玩法分享
Meteor的阻抗為18.5Ω,靈敏度為120dB/Vrms,屬于低阻高敏型,實際體驗下來,搭配主流中高端小尾巴即可得到比較完整的聲音框架,其驅動門檻較低。不過考慮到Meteor的聲音密度較高,因此我們在為其搭配前端時最好選擇信息量較高的設備,以使其解析力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我們也應當盡量避免搭配中低頻過于厚重的前端,以免破壞掉Meteor那活潑的中低頻聽感。
Meteor標配了兩種耳機套,一種是比較常見的黑色普通硅膠套,另一種則是透明的液態硅膠套。相對來說,液態硅膠套的親膚性會好不少,佩戴舒適度更佳,而且它的聲音表現比較均衡,聲場也比普通硅膠套更開揚,因此我大多數時間都是用液態硅膠套來搭配Meteor。以我的使用體驗來說,Meteor算是對線材較為敏感的類型,因此我來分享一下兩種與線材有關的Meteor玩法思路。
基于原線的單端流玩法
其實在聲場規模和分離度表現上,Meteor的原線會稍稍拖后腿,不過在聽一般的流行人聲曲目時這樣的感受并不明顯。而且這條原線的中高頻聲音線條有著非常不錯的凝聚度,對于女聲曲目有一定的優化效果,在使用原線并搭配單端插頭的情況下,Meteor所呈現出的聲場形狀也相對規整一些。我推薦使用水月雨自家的夢想碟機二式來搭配原線單端流玩法下的Meteor,這臺便攜CD機的音色質感清新通透,可進一步提升Meteor的女聲曲目聽感。使用這套搭配欣賞林憶蓮的個人專輯《0》時,人聲的口型偏大,可將林憶蓮聲線中輕盈的一面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得益于Meteor自身較高的齒音控制能力,這種略微貼臉的人聲也并不具備侵略性,整套搭配的耐聽度較高。
基于熱海升級線的平衡流玩法
水月雨還為Meteor的首發用戶額外附送了一條4.4mm單晶銅升級線,其名為“Atami·熱海”。換裝這條升級線后,Meteor的聲場規模以及層次感都會有所提升,且動態潛力還會得到更充分地釋放。比起原線,熱海的音色相對也更加熱情,中低頻聽感會更厚實飽滿,在聽交響樂,或是氣勢比較充沛的影視配樂、打擊樂器演奏時,熱海加持下的Meteor都會有更理想的表現。
例如使用“熱海”加持下的Meteor聽鼓童《兆》這張專輯時,得益于更好的分離度,尺八以及各個太鼓之間的距離感會非常明確,且即使是最遠處的鼓聲,也依然能夠散發出極具氣勢的聲浪,演出效果非常震撼。若為熱海平衡流玩法下的Meteor搭配前端,個人認為選擇聲音比較中正,且具備一定參考性的設備即可,例如我選用的是飛傲Q15便攜解碼耳放,它的驅動能力也較強,只需開啟中增益即可將Meteor的聲音框架驅動完整。
成熟的“實驗品”
從最近發布的新品開始,水月雨新規劃出了三個產品系列,分別為“全場景沉浸系列”“巔峰聲學系列”以及“實驗室系列”,而Meteor就隸屬于積極探索新技術應用與實踐的“實驗室系列”。不過雖然水月雨在Meteor上也確實融入了不少新技術,但就其聲音的完成度來看,這條耳塞可以算作是相當成熟的“實驗品”了。Meteor的聲底寬松大氣,其基本素質較為突出的同時還兼顧了音色的細膩感和活潑度,非常耐聽且具備不錯的雜食性。從其聽感表現來看,它明顯體現出了“技術服務于聽感”的設計理念,而非新技術的簡單堆砌。另外得益于原線和“熱海”升級線為其帶來的兩種玩法思路,Meteor的搭配潛力也非常不錯,是極具趣味性和可塑性的進階優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