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文摘編自《高效能法則:不卷不焦慮,做更多對你重要的事》,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Netflix網飛,成立不過20余年,通過創新的流媒體平臺和高質量原創內容,徹底改變了全球觀眾娛樂消費方式。網飛的商業傳奇成為很多商學院的研究案例,在其企業基因里,下面這一點可能至關重要。
網飛起步伊始,即創造一種企業文化,讓員工感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工作。創始團隊制定了一套價值觀來引導企業文化,包括對自由和責任的關注。他們廢除了休假、固定工作時間和績效考核等傳統政策,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權。
只要員工能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們就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情。起初,一些人質疑這種方法。但隨著公司發展壯大,這種做法的成效凸顯了出來。
網飛的企業文化不僅幫助公司吸引并留住了頂尖人才,還為公司帶來了更好的創意。
網飛公司不依賴市場調研和焦點小組訪談等傳統方法,而是讓創意團隊主導新節目和電影的開發與制作。結果,他們制作出了當時最精彩的電視和電影作品。
網飛首席人才官麥考德用一個簡單的詞概括了她對自由和責任的關注:權力。
阿里·阿布達爾
《高效能法則:不卷不焦慮,做更多對你重要的事》
麥考德使用“權力”這個詞的時候,指的是人的一種力量感,那種能夠掌控自己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未來的感覺。這種權力不是我們施加給別人的那種東西,而是我們自己感覺到的一種能量,它讓我們想站在屋頂上大喊:“我能行!”
《高效能法則:不卷不焦慮,做更多對你重要的事》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生產力專家之一阿里·阿布達爾的作品,在這本書中,作者結合生產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專家觀點提出了“好心情生產力”,幫助我們不卷不焦慮,做更多重要的事。
增強自信
2014年,班戈大學的科學家公布了一項有關自我對話力量的研究成果。每位參與者都接受了“力竭時間”測試,即他們騎行多長時間后會感到精疲力竭而無法繼續下去。
試驗后,實驗人員讓參與者休息兩周,然后進行實驗的第二階段。兩周后,當參與者回到自行車旁時,他們被分成了兩組。
一組接受了積極的自我對話干預,實驗人員向他們展示一系列激勵性的話語,比如“你做得很好!”或“你能做到!”,等等,并讓他們選擇其中的四句話在騎車時說給自己聽;而另一組人則沒有得到這種提示。
科學家們以為,僅靠這種微小的自我激勵行為肯定不能改變參與者的表現。
但事實證明,真的可以。
接受了特定“自我對話干預”的那一組,在騎行里程達到50%時,他們的RPE(“感知消耗率”,或騎行時感覺到的費力程度)明顯降低,而TTE(“力竭時間”)明顯拉長。
另一組人的表現則與之前完全一樣。
這項研究表明,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
相信自己能行,是確保自己實際能行的第一步。
下次當你覺得某項任務或某個項目特別困難時,問問自己:“如果我對這件事很有信心,會是什么樣子?”
只要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你就能想象出自己自信地處理手中任務的樣子。自信的開關就被打開了。
提升技能
在攻讀心理學學位時,我一直在想,為什么一個家庭中哥哥姐姐的智商通常略高于弟弟妹妹?多年來,科學家們嘗試著對這一現象給出各種解釋。
會不會是因為父母在第一個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通常會多于更小的孩子?會不會是第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更加密切,從而幫助他們發展了更大的詞匯量?還是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的期望值更高,從而促使他們在學業上更加努力?
目前尚無定論,但其中一個有趣的解釋來自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于2009年開展的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安排62名八年級學生在同一班級上生物課,并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
第一組學生被告知,他們要像平時一樣學習課程材料,目標是在課后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第二組學生被告知,他們將為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人講授這些材料,他們最終的成績將取決于這些虛擬“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程結束后,兩組學生參加了同樣的考試,以測試他們對課程材料的掌握程度。
奇怪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第二組學生,也就是那組向虛擬學生講授課程的學生,比第一組那些只為考試而學習的學生學習效果要好。
在完全一樣的環境中,兩組學生學習完全一樣的材料,那組不得不教別人這門課的學生最終自己也學得更好。
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稱為——“學徒效應”。
此后幾年,研究人類智力的科研人員指出,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現象,哥哥姐姐的平均智商更高,學習成績也更好。
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扮演著老師或導師的角色:哥哥姐姐經常在弟弟妹妹做作業時給予幫助,回答他們關于世界的各種問題,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盡管哥哥姐姐們對自己的答案毫無把握。
“學徒效應”暗示了另外一種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增加學習經驗的方法。正如哲學家塞內加(Seneca)所說:“教就是學。”
你一旦理解了“學徒效應”的力量,你就能非常輕松地在各種場合擔負起教師的職責。
比如說你從事的是軟件開發工作。你可以主動提出輔導一名初級開發師或實習生。通過給別人解釋復雜的編碼概念和最優操作方法,你自己不得不對這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結果你的理解更深入了,技能也提升了。
再比如說你從事的是銷售工作。你可以主動提出培訓新入職的銷售代表或者為你的團隊舉辦工作坊。通過與別人分享你的技巧和策略,你自己的技能會得到提升,對銷售過程也會有新的認識。你也能幫助同事提高技能,最終使整個團隊受益。
你不需要成為大師,做個向導就夠了。
掌握過程和心態
即使一項任務的最后結果是由別人決定的,我們也幾乎總會想出辦法掌控工作的過程。
如果你從事的是客戶服務工作,你可能無法左右公司的政策,但你可以掌控與客戶互動的方式。
你可以努力傾聽他們的關切,體諒他們沮喪的心情,并為他們的問題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你可能決定不了學校的課程設置。但你可以決定如何講授這些課程。
你可以找到創新的方法吸引學生,創造一些有趣的活動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且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幫助每位學生成功。
如果你在工廠或流水線上工作,你可能掌控不了生產目標。但你可以決定如何為生產過程貢獻力量。
比如你可以設法改進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效率,或在質量問題出現之前找到潛在的風險因素,或為優化工作流程提出自己的建議。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你會獲得一種非凡的力量,即使在你最沒有權力的情況下。
最后一個內在動機,是改變自己的心態。
簡單地將我們的思維模式從“必須做”轉變為“選擇做”,就能增強控制感、權力感,而這反過來又能提高我們的能力。
“必須做”是一種強制性語言,會讓人感到無力。“選擇做”是一種肯定自主權的語言,它會讓人感到強大。
當你覺得必須做某事時,再多想一想:你的選擇是如何讓你走到今天這一刻的?有沒有辦法把這個“必須做”變成“選擇做”?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不是你自己選擇的,那么關于做事的方法你有哪些選擇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說得特別好:
人所擁有的一切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一樣東西不會,那就是人類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你在工作中如何找到掌控感?
有什么具體的方法或經驗可以分享?」
我們將在留言區抽取3名象親
各送出《高效能法則》一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