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烏克蘭的M1車長強調了M1的明顯問題,這些問題使其在遍布無人機的戰場上容易受到攻擊,同時也贊揚了它的韌性。
俄羅斯FPV視角下的烏軍M1A1SA,已經被炸停,俄軍FPV正在仔細瞄準以攻擊裝載彈藥的尾艙。
上周,幾架俄羅斯第一人稱視角 (FPV) 無人機在庫爾斯克地區擊中了一輛美國制造的 M1A1 艾布拉姆斯坦克,但車組人員得以幸存。該車的車長贊揚了美國坦克裝甲挽救了他們的生命,但也強調了它在當今無人機泛濫的戰場上的一些主要弱點。特別是,他就烏克蘭如何調整其 M1 以增加生存性提供了重要見解——這些經驗教訓可能對美國陸軍在未來的沖突中非常有價值。
這位坦克車長告訴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羅伯·李和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高級研究員邁克爾·科夫曼,這次無人機襲擊是“車組人員第一次在失去戰斗力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內部多次被擊中”。“實際上,有 4-6 次直接命中。但車組人員幸存下來,甚至沒有受傷。上帝保佑美國。”
俄羅斯電報頻道發布了一段由帶有光纖電纜的 FPV 無人機發動的那次襲擊的視頻。它顯示艾布拉姆斯在一條被雪覆蓋的道路上前進,然后切到它被一架 FPV 無人機擊中,導致坦克癱瘓。然后,視頻顯示另一架 FPV 無人機在炮塔下方的左側進行了襲擊。第 47 獨立機械化旅的車長告訴李和科夫曼,所有襲擊都在大約兩分鐘內發生。
第一發FPV直沖M1A1SA的發動機(或者履帶,最好是主動輪或者從動輪),讓它失去動力,第二發去攻擊炮塔尾艙——俄軍已經摸索出來了一套對北約坦克的攻擊流程
這位車長解釋說,由于艾布拉姆斯的設計與烏克蘭人在經歷了慘痛的戰場教訓后所做的修改,車組人員幸存下來。(即坦克被擊毀了,人安全跑回來了,而且是第一次)
艾布拉姆斯的設計在炮塔頂部有所謂的泄壓板。安裝在炮塔后部的彈藥儲存箱上方。它們旨在幫助在炮塔被擊中導致尾部彈藥艙被引爆的情況下,將任何爆炸的威力向上引導并遠離車組人員。
第一輛被俄軍擊毀的M1A1SA,炮塔后部敞開的兩個矩形洞就是泄壓板的位置,圖里是已經飛出去了。
這個設計只能說有點用,配合裝填手位置的密封門可以為車組爭取更多逃生時間,但炮彈被引燃該炸還會炸,坦克就報廢了。同時這個位置沒什么裝甲,是俄軍FPV非常喜歡的目標,后來烏軍也在這里搭上了防護棚。
圖為M1艾布拉姆斯坦克裝填手位置的隔離門,只有拿取炮彈的時候才會打開,和炮塔內車組分隔開。
“由于彈藥與乘員完全分離,乘員有機會生存(與 T 系列坦克不同),”車長驚呼道。“艾布拉姆斯坦克是一輛很棒的坦克。”
網上似乎流不息的視頻顯示,俄羅斯坦克經歷了俗稱的“飛炮塔”的慘烈景象,因為其車體內儲存的彈藥爆炸,使炮塔飛向空中。您可以在以下視頻中看到一個示例。
T系列坦克飛炮塔是個老問題,因為其彈藥儲存于車體底部,加上車體內部其他位置的發射藥,一旦被引燃則爆炸威力會導致坦克炮塔飛出座圈。
T-72坦克結構圖,不過在俄烏戰場,FPV反倒不容易從攻擊到位于車體底部中間位置的裝彈機。
這位車長解釋說,這輛坦克還“有一個獨特的‘應對籠'(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加棚')和比普通艾布拉姆斯坦克多得多的爆炸反應裝甲(俄羅斯的接觸-1型)。“至少有一架無人機卡在網里。幾分鐘前又有兩架無人機打偏了。FPV無人機顯然撞到了引擎。當我們在里面時,它們無法穿透炮塔或其他地方的車體。”
“如果沒有額外的爆炸反應裝甲和炮塔頂部的‘應對籠',我們現在肯定會被砸碎,而且肯定已經死了,沒有任何機會,”車長感嘆道。
烏軍唯一裝備M1A1SA的部隊第47旅展示坦克,可見貼滿了接觸-1反應裝甲,背后是個沒展開的軟質防護網,“應對籠”本身就是西方國家對“加棚”的一種蔑視性稱呼,但真到了俄烏戰場自己也得加起來。大小姐下地也得換防水褲。
M1A1的“應對籠”多種多樣。都是烏軍前線手搓的。
至少首下部分是一定要貼接觸-1的
雖然全球軍隊已經開始在他們的裝甲車輛上集成“應對籠”和其他反無人機屏幕,但美國還沒有效仿,至少目前還沒有效仿。
解放軍15式輕型坦克加棚,解放軍時刻關注俄烏戰場經驗教訓,已經有了制式化的防護棚
車體側面加棚同時車頂有AT-625四面陣反無人機系統的11式突擊車
這位車長提供了關于艾布拉姆斯的更多收獲。
“如果美國為坦克提供原始裝甲(這里應該指貧鈾裝甲)和完整的 [M-19 艾布拉姆斯反應裝甲瓦 (ARAT)] 套件,這將使我們受到更多保護(盡管頂部仍然沒有保護,我們需要加裝接觸-1 等),”他假設,并為五角大樓添加了一些建議。
完整的艾布拉姆斯反應裝甲套件在車體側面反應裝甲外面還有一塊防護瓦,烏軍沒有
“美國坦克兵們應該迅速采取行動,”他敦促道。“考慮到當前戰場上的威脅,他們的坦克太薄了,而且很脆弱。考慮到我們的經驗,緊急保護您的坦克,以避免在不久的將來潛在的沖突中造成損失。”
俄軍士兵自豪的介紹自己的FPV無人機,可見是四軸的,加掛了一個RPG-7火箭筒的PG-7VL。破甲厚度500毫米,彈頭應該是自己改了個電壓引信。
這位車長還駁斥了外界對“艾布拉姆斯”坦克太重的擔憂,尤其是由于加裝了爆炸反應裝甲(ERA),讓坦克戰斗全重增加了2~3噸。此外,他還證實烏克蘭沒有接收最新型號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并且接收的是沒有貧鈾裝甲的出口型。
在收到他們的坦克之前,第 47 旅花時間在德國訓練如何使用它們。這位車長說,雖然他們能夠發射很多炮彈(實彈訓練),但進行這種訓練的美國軍隊并不完全了解烏克蘭在與俄羅斯作戰時將面臨的挑戰。
第三輛被俄軍摧毀的M1A1SA坦克就是在夜視狀態被俄軍T-72B3坦克發射的炮射導彈擊毀的,俄軍自產也好外購也罷,手里有大量夜視設備,不知道為何美軍還抱著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軍隊的刻板印象看如今的俄軍。
這坦克是有掃雷滾的,但是從來沒見烏克蘭軍隊用過,不少M1都是因為地雷損失掉了。
美國向烏克蘭捐贈了 31 輛艾布拉姆斯,這些飛機于 2023 年 9 月首次抵達。他們于2024年 2 月首次在戰斗中被發現(在阿夫迪夫卡附近),三天后,第一張被摧毀的坦克的照片出現在網上。今年8 月,澳大利亞承諾向烏克蘭運送 49 輛艾布拉姆斯坦克。
根據Oryx 開源跟蹤組織的數據,烏克蘭至少損失了 17 輛艾布拉姆斯。其中,至少 8 輛被摧毀,1 輛受損,7 輛受損并被遺棄,1 輛被俘。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 Oryx 只將有目視確認的損失制成表格。
俄軍坦克正在拖拽一輛繳獲的M1A1SA坦克
在車組人員放棄艾布拉姆斯后,“俄羅斯 FPV 機組人員又用幾架 FPV 擊中了坦克......但坦克沒有被摧毀,可能仍然可以修復,“車長說。“由于最近的戰線的變化,俄羅斯軍隊可能會繳獲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