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單車基械匠,今天開始,我們用故事結合過去和現在的產品,來看看shimano曾經的明星產品。
1921:經濟寒冬中的機械覺醒
1921年的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蕭條席卷全國。
當大阪的機械廠紛紛倒閉時,失業的島野莊三郎(Shozaburo Shimano)卻用一臺1.8米的車床,在自家倉庫創立了"島野鐵工所"。
這個最初以維修機床維生的小作坊,第二年便劍指自行車行業的核心部件——飛輪(Freewheel)。
飛輪(Freewheel):安裝在自行車后輪軸上的棘輪裝置,通過離合結構實現"踩踏時驅動,滑行時空轉"的功能。當時日本市面上的飛輪幾乎全為進口貨,本土產品在強度、精度甚至外觀上都難以匹敵。
技術突圍:從仿制到超越的十年征程
島野選擇飛輪作為創業方向,背后是深思熟慮的考量:
技術壁壘:飛輪作為自行車的"心臟",需要極高的加工精度和熱處理技術,這正是機械工匠出身的島野團隊擅長的領域;
全球化野心:自行車零部件的規格全球通用,一旦突破品質瓶頸,便能打開國際市場。
然而,最初的飛輪成品連日本本土車廠都看不上。團隊發現,熱處理工藝是核心痛點——鋼材硬度不足導致棘齒易磨損,表面氧化則影響美觀。
為此,島野帶領工人日夜試驗,最終研發出獨特的滲碳淬火技術,并堅持高價進口軸承鋼,甚至在拋光工序中引入鐘表匠級別的精細打磨。
1922年的商標密碼:
在飛輪側面,島野刻下了由三把戟和三個"3"組成的Logo。
三戟:對標當時全球霸主英國B.S.A公司(Birmingham Small Arms,以武器制造技術跨界生產飛輪);
【英國BSA三槍logo】
三個"3":源自創始人名字"莊三郎"中的"三",也暗喻"三倍努力"。
從大阪作坊到世界標準
1931年,成立第十年的島野鐵工所迎來轉折:
采用新型合金鋼的"3.3.3飛輪"通過極端環境測試,棘齒壽命達到進口產品的1.5倍;
獨創的棘輪設計讓踩踏更順滑,噪音降低30%;
表面鍍鉻工藝使飛輪在潮濕環境下抗腐蝕性顯著提升。
這些突破讓日本車廠開始批量采購,甚至返銷歐美。當時《朝日新聞》曾報道:"大阪工匠用飛輪撬開了工業尊嚴的大門。"
機械基因的百年傳承
今天的禧瑪諾(Shimano)早已成為自行車傳動系統的代名詞,但回望起點:
技術潔癖:從飛輪熱處理到現代Di2電子變速的防水性能(如GRX系列搭載的偏移鎖緊結構與排泥設計),始終追求"看不見的極致";
模塊化思維:早期飛輪的標準化生產理念,延續至現代套件的兼容性設計(例如GRX Di2與公路/山地組件的混搭方案5);
用戶洞察:1920年代針對通勤者開發的低維護飛輪,與當代Gravel套件應對復雜路況的穩定性設計一脈相承。
延伸閱讀:飛輪拆解小史
早期禧瑪諾飛輪采用螺紋鎖緊結構,拆卸需專用工具逆時針旋開鎖片(類似現代旋式飛輪拆卸方法)。而如今,從公路車的卡式飛輪到山地車的Micro Spline系統,每一次接口革新都延續著當年"以機械解決需求"的初心。
今天內容就到這里,如果喜歡歡迎訂閱。單車基械匠,給您帶來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實用的單車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