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言商業觀察
騰訊AI,不再低調。
翼言團隊丨
全文2410字,閱讀時長約5分鐘丨
2月19日,騰訊宣布將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AI原生應用ima等產品線團隊從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調整至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并同步推動元寶、微信搜索等全線產品接入混元大模型及DeepSeek-R1模型。
這一組織變革與近期密集的技術布局,意味著騰訊AI戰略進入新階段:通過組織架構的敏捷適配與生態閉環的加速構建,編織一張覆蓋技術底座、應用場景與產業生態的AI網絡,試圖搶占AI競爭的制高點,重塑產業規則。
技術聯姻:雙模型驅動,生態閉環
一周內,騰訊密集宣布微信搜索、元寶、ima、QQ音樂等產品同時支持混元與DeepSeek-R1模型,并開放公有云API接口。
這一布局揭示了騰訊AI戰略的“雙引擎”邏輯:一方面,騰訊通過強化自主大模型能力和引入外部頂尖模型,形成優勢互補;另一方面,騰訊既可通過海量用戶數據繼續優化模型,又可借助開放API與開發者與行業客戶構建應用生態。
混元大模型是騰訊全鏈路自研的“親兒子”,采用混合專家模型(MoE)架構,中文能力已追平GPT-4,并在多模態生成(如3D內容、視頻)領域實現突破。但是,相對國際頂尖模型,混元的優勢在于其依托騰訊社交生態積累的高質量數據,擅長長文本處理與多模態生成,例如微信公眾號內容分析與AI寫作。
而DeepSeek更擅長處理復雜推理與知識密集型任務中表現突出,騰訊全系產品接入DeepSeek之后,實現了“混元+DeepSeek”的雙引擎驅動。既能滿足用戶日常交互需求,又能支撐專業場景(如金融、醫療的決策分析),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
這或許意味著,行業競爭焦點已經從“模型參數競賽”轉向“場景落地效率”。百度緊急宣布文心一言免費,阿里加速通義千問與釘釘整合,也反映出巨頭們對騰訊“場景+流量”組合拳的忌憚。
技術之外,騰訊雙引擎驅動的競爭力,不僅在于通過其包括微信這樣的國民級應用為代表的全線產品快速積累海量用戶行為數據來優化模型;更重要的是,騰訊通過騰訊云開放API,吸引開發者與行業客戶構建應用生態。
騰訊云覆蓋從算力調度到知識引擎的全鏈路需求,開發者和客戶可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部署DeepSeek模型。
組織架構調整:AI資源的戰略重組
不難發現,騰訊此次調整的核心邏輯是打破內部資源壁壘,強化AI應用與產業場景的深度融合。
過去,騰訊的AI能力分散于TEG(技術工程事業群)、PCG、CSIG等多個事業群,例如元寶最初由TEG孵化,QQ瀏覽器則隸屬PCG。如今來看,這種相對分散的模式既存在資源重復投入與協作效率問題,也容易導致技術研發與場景落地之間存在斷層。
此次將核心產品線統一歸入CSIG后,騰訊可借此“集中力量辦大事”,從兩個方面進行AI戰略推進。
首先是技術層面,騰訊通過整合云服務、大模型接口(如混元與DeepSeek-R1)及終端應用,形成“算力-模型-產品”的垂直閉環。例如,QQ瀏覽器接入大模型后,不僅能優化搜索體驗,還可通過CSIG的行業知識引擎為B端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再者,此舉有利于市場聚焦。CSIG的定位是“數字化助手”,此次調整后,其產品矩陣覆蓋從C端工具(輸入法、瀏覽器)到B端平臺(智能工作臺ima、騰訊文檔),構建了以云服務為基座的AI產品矩陣,打通了“用戶場景-技術研發-產業落地”的鏈路,促進“以用戶需求驅動場景創新,以場景創新反哺模型迭代”的良性循環。
市場野望:行業格局重塑
騰訊的AI戰略目標不僅限于技術領先,更試圖通過生態整合重塑行業格局。
CSIG通過整合地圖、數字孿生、智慧交通等AI能力與云基礎設施,已構建覆蓋城市管理、工業制造、金融等領域從模型訓練到應用部署的解決方案。
此次調整后,C端產品的海量數據可進一步用于訓練行業模型,例如ima作為智能工作臺,未來可能成為企業接入騰訊AI服務的統一入口,直接對標微軟Copilot。對B端而言,這顯然有利于搶占產業AI高地。
而對C端,此舉或將重構人機交互入口。微信、QQ瀏覽器等高頻工具接入AI功能后,可能推動用戶從“被動搜索”轉向“主動對話”,顛覆傳統交互模式。例如,微信“AI搜索”支持支持用戶通過自然語言提問,獲取快速問答或深度思考后的結構化專業答案,未來或將替代部分垂直搜索引擎;搜狗輸入法結合大模型后,可升級為智能創作工具。騰訊借此鞏固流量優勢,并向“入口-服務-交易”閉環生態延伸。
新王之戰已經開始
作為全球范圍內的頭部科技巨頭,騰訊的AI戰略調整顯然會對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騰訊的獨特優勢在于其社交生態與產業場景的聯動能力——微信的12億月活用戶與CSIG的行業解決方案形成數據與場景的“雙輪驅動”,可能催生更落地的AI應用,加速AI技術平民化。同時,這也會反過來強化其自身的行業話語權。
作為創始于同一時期的互聯網早期巨頭,百度、阿里等自然也不會等閑視之。
百度十年前就“All in AI”,如今盡管時有爭議,但其自動駕駛和智能云實力不可小覷,依然屬于第一梯隊;阿里歷盡劫波,如今也將“AI驅動”作為兩大戰略重心之一,最近動作頻繁,顯然是要大干一場。BAT的AI之戰已進入中場。
而在古早的BAT之外,市場上的新變量也不在少數,早有字節跳動、近有DeepSeek這些明確發力AI的,更多的變數或許也正在醞釀。
從技術標準到市場份額,再到行業話語權,AI新王之戰已經開始。
結語
從PC互聯網時代至今,騰訊幾乎一直高歌猛進。而從ChaGPT橫空出世之后,在傳統大廠和科技新貴競相加碼AI的浪潮中,騰訊AI的存在感一直不那么強。
2023年的騰訊股東大會上,馬化騰曾表示,對于AI這樣電力革命一樣的幾百年不遇的機遇而言,早一個月把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么重要的。關鍵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扎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而不是“急于馬上上臺去搶一個位子”,因為“位子已經在那兒了,場景、用戶、服務都已經在那兒了”。
如今,隨著DeepSeek的爆火,騰訊全生態接入DeepSeek并調整組織架構。看起來,馬化騰等到了可以落地的時機,其AI戰略已從“低調跟隨”轉向“高舉高打”,強勢開啟了圍繞“場景+用戶+服務”的生態卡位戰。
接下來,騰訊能否在AI時代繼續乘風破浪,續寫社交帝國新的輝煌,接入滿血版DeepSeek-R1的元寶回答道:
潛 力 顯 著
輝 煌 可 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