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知道“千里馳援李天霞”的段子,這里提到的李天霞時任整編第83師師長。
由于網上段子的因素,可能不太了解戰史的網友會覺得此人水平很一般,地位也不如張靈甫高。
不過實際上在王耀武的軍系里,李天霞的資歷很老,是早在第1補充旅時期就“加盟”來的“老人”了,而在孟良崮戰前也有內定李為整編軍(整編第74師+整編第83師)軍長之意。
而整編第83師,在改編之前的番號為第100軍;這個軍在抗戰后期先后由第74軍系統中的施中誠、李天霞接任軍長,實際完成了系統改造,作為第74軍的兄弟軍存在。
也正因如此,抗戰末期的第100軍雖然不是美械編制,但仍然裝備了部分美械裝備;甚至后,因該軍戰果較為突出,何應欽還有以第100軍替換第2軍接裝美械之意。
湘西會戰
不久之后日寇投降,第100軍接替第2軍換裝美械自然沒能實現,不過該軍卻換裝了大批收繳的日械火炮,在火力上得到了很大的增強。
在第100軍改稱整編第83師后,其轄有整編第19旅、整編第63旅。
按照改編之初第100軍的實力數統計,其配備有日造四一式山炮12門、九四式山炮24門,共有炮彈6380發。
當時國民黨軍的一個炮兵營編制為3連12門制,所以整編第83師接收的火炮,可以組建一個四一式山炮營,兩個九四式山炮營。
因為整編第19旅的山炮營確定裝備的是九四式山炮,所以估計整編師直屬的也是九四式山炮營,而整編第63旅配備的是四一式山炮營。
原先國民黨軍的普通軍、師單位是很少有山炮,尤其是滿編制山炮的;整編第83師一步到位,直接編齊了3個日式75毫米山炮營,而且炮彈數量不少,對其火力的提升是很顯著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編第83師還接裝了11門日造九二式步兵炮,炮彈同樣很多,達到了4121發。
步兵炮可能是以3門為一連,配備到了整編第83師的步兵團里,這對于其火力的加成也是很明顯的。
當然,整編第83師剛換裝完成,就當了一次“運輸大隊”。
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開始后,我軍最早打出的一系列勝仗就是蘇中七戰七捷,而在這“七戰”中,第一仗宣家堡、泰興戰斗,作戰的對象就是李天霞的整編第83師。
具體來說,在宣家堡的是整編第83師整編第19旅的一個團外加旅屬山炮營主力,在泰興的是該旅的另外一個團外加山炮營的一個連。
宣家堡戰斗是全殲敵軍,泰興戰斗是殲滅敵大半,所以整編第19旅的直屬山炮營就完蛋了。
我軍戰史稱此戰繳獲山炮10余門,基本上也可跟一個山炮營的體量相對應。具體考察當時的繳獲細節,可能是山炮9門,外加2門步兵炮;因為咱們當時炮少,步兵炮的地位也很高,有可能計算在一起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泰戰斗前,華中我軍只有一個炮兵團,別看是團的編制,但其實只有4個炮兵連,而這個4個炮連又分別只有一門炮,總計4門炮的型號還不同。
而繳獲整編第19旅的山炮是上面提到的日造九四式山炮,由于戰火損壞等因素,不能所有的炮都能用,但華中軍區炮兵仍揀選了其中的6門炮,完全換裝了3個炮兵連,將每個連的炮數從先前的1門提升到了2門。
隨著之后再戰整編第49師,又繳獲到了野炮和山炮,咱們的炮兵實力就越來越強了。
蘇中戰役前,李天霞自認為該部為中央軍嫡系,又有日械、美械的加成,號稱是一個團就可以跟我軍打一下子,結果自己剛開戰就被消滅了將近一個整編旅。
所以之后李天霞就比較滑頭了,尤其在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就因為部署推進問題跟張靈甫鬧過矛盾。結果張打了小報告,讓李天霞吃了瓜落,也是造成二人后來不和的關鍵因素。
再后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被全殲,李天霞則從整編第83師去職,也算是后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