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慎生:(1896年1月—1972年11月)名溶,字慎生,號滿川村人,祖籍安徽歙縣。1934年起于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北京師范大學任教。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有《汪慎生畫集》。《毛澤東故居藏書畫家贈品集》收有他的《四季長春圖》、《花鳥圖》和他與齊白石等人合作的《百花齊放圖》、《普天同慶圖》、《群芳介壽圖》等。
三歲喪父,因家境貧窮,在蘭溪僅讀了3年私塾就輟學了。12歲到衢州合成錢莊做了5年學徒。17歲時到上海謀生,白天畫像,晚上去補習文化。后在衢州高等小學任圖畫教員,也做過文書工作。
1923年,汪慎生受徐心庵先生之助到北平以賣畫為生。徐心庵并委托好友余紹宋(當時為政府高官)先生幫助他。余紹宋把汪慎生介紹到河北省第一監獄當圖畫教師。
汪慎生在河北第一監獄任圖畫教師達8年之久,生活有了基本保證,也正是這8年成就了汪慎生的藝術探索之路。
這8年期間他還大量觀摩了古人墨跡,這也是機緣巧合。因為1914年北平古物陳列所開放,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向公眾開放清宮秘藏,學習繪畫的可觀摩、研究古代真跡。汪慎生自然是大獲裨益,無師承更無限制,直接師法古人。
他常去故宮博物院觀摩歷代名畫,山水畫學石濤、石谿;花鳥畫初學陳淳、華喦、孫隆等。汪慎生心摹手追,筆耕不輟,廢寢忘食,畫藝精進,甚至臨摹陳白陽能以假亂真。
在自學過程中,有許多名人字畫是借不來的,只能當時看在眼里,銘記于心,這一過程反而造就了他非凡的記憶力。不管是去故宮看古畫及陶瓷,還是去公園、動物園看花鳥和走獸,他都不帶紙筆,而是聚精會神地觀察,并銘記于心,待回家再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1934年,汪慎生被聘請到高校任教,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1934年起于京華美術專科學 校、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北平師范學院任教。
1935年,他第一次參加“中日繪畫第三次聯合展覽”,他的代表作《古柏獼猴巨幅》因構圖新穎、畫面生動活潑,極富感染力,一舉成名。
他與張大千交厚,大千數度至北平皆住在汪宅。當年張大千到汪慎生家做客,后面跟著一大批學生,正房內汪慎生與張大千談事,王雪濤、李苦禪等在旁屋和張大千學生一起聽著,足見當時畫界輩分之分明,和汪慎生當時的畫壇地位。
1936年,張大千、徐悲鴻在一次交談中,徐悲鴻稱張大千是“畫壇五百年來第一人”。大千先生聞聽此言,趕忙擺手,惶恐地說:“山水,我畫不過溥心畬、吳湖帆;花卉翎毛,我畫不過于非闇 、汪慎生;人物仕女,我畫不過徐燕蓀。”大千先生的這番談吐絕非自謙之語,倒是徐先生的話太顯溢美了。大千先生的話足可佐證汪慎老在畫壇的藝術地位。
他擅花鳥、山水,尤以花鳥著名,能工筆亦能寫意,而以小寫意花鳥畫最富影響。師法陳白陽、華新羅、任伯年等,筆致生動,有平樸含蓄之致。汪溶在解放初所畫《番茄豐收》表現出高超的寫實能力,被認為是以傳統畫法表現新意新情的范例。
荷花是汪慎生情有獨鐘的題材,他的荷花清雅、平和、安靜,展現在觀者面前的是清風徐來的一片悠然荷塘,這與他的性格謙和、無爭、樸實的性情極為一致,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他的名字在現代畫壇很少有人知道。
合作 | 聯系我們:1013102739@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