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博物館,無論是在文物的珍藏數量上,還是在館藏文物的價值程度上,都可以在全國排名第一。
作為一個地方性的博物館,上博之所以能夠超越北京的國家博物館以及故宮博物館,跟它有一群“慧眼識珠”的文物專家關系巨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國內不少博物館傾巢出動,在國內外各地的古董市場或者私人手里,斥資回購了大量的文物,對于建設完善博物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過,那個年代剛改革開放還不太久,各個博物館用于回購流失于民間或者海外的文物的資金很有限,如何能夠花少錢買回珍貴文物,成為了每個博物館的迫切需求。
這其中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自然是文物專家的鑒寶水平。
故宮和國博的文物專家曾在北京潘家園古董市場上,花了數百萬買回一批河南農民燒制的仿“北魏陶俑”,一度成為了業內的笑柄和回購文物的反面教材!
而來自上海博物館的資深文物專家馬承源先生,則是文物市場上的“火眼金睛”!
1993年,馬老在香港古玩街閑逛時,無意中在一個地攤上發現了一大堆竹子,湊過去一看,原來是一批竹簡。
很顯然,古董攤販手里的這批竹簡是走私而來的,因為它連穿綁竹簡的麻繩都沒有,任其一根根堆在一起。
一般的人看到如此殘破不堪的竹簡,肯定認為其是沒啥價值的古代簡書而已,不會花心思在它上邊。
而馬老則是一個極為細致且用心的人,他只要一看到是來自中國古代的文物,便會仔細端詳一番探個究竟,生怕會錯過任何一件國寶!
馬老拿著這些竹簡一根一根的看,雖然上邊的字跡很多都已經十分模糊,但憑著自己對古文字長期研究養成的敏感,覺得這批竹簡可能來頭不小,像極了一段戰國時期未被載入史冊的史料記錄。
于是,馬老立馬將該竹簡上的文字都臨摹到了紙上,打算回去找相關的資深古文字專家研究加以確認。
同時,馬老又擔心這批竹簡可能在自己走后被別人給買走,于是懇請在香港的商人朋友幫忙。
他讓對方以賣家的名義,對那批竹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天天去那里看,聲稱過一段時間便要買下。
不出馬老所料,一個日本商人早已盯上了這批竹簡,稱他的香港朋友若不買,自己便要定了!
回到國內,馬老等一眾專家通過仔細分析和辨認,發現這批竹簡上的文字為戰國末期的楚人所寫,大概描述了戰國后期楚國所在的南方一帶的風土人情和習俗,還提到了楚國和各個諸侯國特別是和秦國之間的關系。
而這些史料的記載,在史籍上壓根找不到。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后,干了一件在中華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的蠢事“焚書坑儒”,燒毀了大量的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珍藏的古書,導致了那段歷史的流傳出現了許多空白,而這批竹簡無疑是“焚書”劫難中的幸存者,價值之高可見一斑!
隨后,馬承源在大陸和香港共同籌措了120萬港元,從那個古董攤販手里買下了這批約有1200根之多的戰國竹簡。
后來,湖南湘西里耶出土了一大批同樣在史書上缺失的秦國竹簡,被列為了國家一級文物,據文物專家估計它的價值至少在十億以上。
當初,人們或許對于馬老斥巨資買上千塊竹子有些不解,但現在無疑證明了他“慧眼識珠”的鑒寶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