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揚國防知識,提高公民的國防意識與愛國意識,寒假期間,聊城大學計算機學院“青春挺膺,護國在肩”宣講服務隊前往柳園街道奧森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隊成員合影。張浩宇供圖
一、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打破認知壁壘
在社區宣傳站布置展板時,實踐隊員們系統學習了《國家安全法》《國防教育法》,發現日常生活中諸如隨手拍軍事設施、不當網絡言論等行為都可能威脅國家安全。在宣講會上,退役復學大學生分享的邊境戍邊經歷,其被高原紫外線灼傷的臉龐照片令全場動容,讓大家深刻意識到和平背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圖為社會實踐現場。張浩宇供圖
二、當迷彩綠遇見青春紅:實踐中的多維碰撞
在國防知識宣講中,實踐隊員設計"軍事密碼破譯""戰地救護體驗"等互動環節。小學生寫下"長大后我也要保護祖國"的話語,大學生軍事社團用VR技術還原長征場景等,彰顯新時代國防教育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網絡安全工程師現場演示 “手機充電樁竊密實驗”,讓民眾直觀感受到國防安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認識到國防無小事。
圖為社會實踐現場。張浩宇供圖
三、象牙塔外的精神覺醒:青年責任的重構
宣講現場,抗戰老兵顫抖著撫摸勛章,回憶當年“餓著肚子打鬼子、絕不當亡國奴”的經歷,令實踐隊員反思當下部分大學生 “躺平”“擺爛” 心態背后精神防線的松懈。隊員們意識到,學習芯片技術、參與鄉村振興、傳播正能量等皆是國防的體現。此次宣講讓隊員們感受到老兵的愛國情懷,也認識到國防教育向地方機構擴散的緊迫性。
圖為社會實踐現場。張浩宇供圖
四、從實踐到日常:構建青年國防教育新范式
此次實踐活動形成了三個認知坐標系,涵蓋時間、空間、主體維度。作為當代青年,實踐隊員們積極探索"朋輩教育+新媒體傳播"的新路徑,在校園建立"國防教育興趣工坊",開發"劇本殺"國防主題游戲,把軍事理論課與紅色研學相結合,讓國防教育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又有腳踏實地的溫度,使國防知識以更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此次實踐活動的成功開展,在實踐隊員的心中種下了成長的種子,隊員們在社區宣傳國防知識,教導兒童,構筑起新時代的 “青春長城”,為守護國家安全貢獻重要青春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