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皖南山區綠意蔥蘢。7月,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逐豐青年實踐團”一行6名學子深入黃山市黃山區新豐鄉新豐村,開展“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緊扣“生態農旅融合”主題,用腳步丈量民情,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鄉村的青春力量,以創意激活文化,讓生態與文旅碰撞出鄉村振興的新火花,在青山綠水間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深調研:走村入戶探資源
實踐開始時,團隊便將扎實調研作為首要任務。在指導老師張煥的帶領下,同學們與村“兩委”負責人及返鄉創業青年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走訪創業青年社區,全面了解新豐村的發展現狀、歷史文化遺存以及非遺文化底蘊。
隨后,他們深入村莊巷陌、田間地頭,記錄80多份翔實問卷,與村干部、致富能手促膝長談。"我們不僅要看到新豐的綠水青山,更要找到讓美景變傳承的金鑰匙!"帶隊老師張煥這樣說。認真傾聽村干部、致富帶頭人、普通村民的發展訴求和寶貴建議,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調研報告,正在成為新豐村振興路上的"青春指南針"。
繪新景:藝術賦能鄉村
基于調研發現的文化展示需求,團隊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專長,將設計的IP形象巧妙融入板栗、桑蠶等農業符號,并啟動了特色墻繪項目。在村頭選定的墻面上,林學與園林學院各專業的研究生們精心構思,以當地特色為核心元素,設計并繪制了總面積達30平方米的主題墻繪。
墻繪制作
繪制過程中,同學們頂著烈日,一絲不茍。隊長汪思昀同學介紹:“我們的設計力求展現新豐的“豐韻”,同時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和親和力,讓村民喜聞樂見。”團隊特意保留了徽派建筑馬頭墻的輪廓線,使現代藝術創作與古村落的歷史肌理自然融合。一幅幅色彩明快、主題鮮明的墻繪躍然墻上,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直觀生動地傳播了地方文化,成為吸引村民駐足欣賞、拍照分享的鄉村新景致。
暖童心:課堂播撒希望
實踐團特別關注鄉村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群體。他們結合林學專業特色,策劃并組織了“逐豐自然美育課堂”。
課前,隊員們深入山林,采集本地特色植物樣本,精心壓制制作成教學標本。課堂上,他們帶領十余名留守兒童,利用這些標本開展“植物探秘”活動。孩子們在哥哥姐姐們的指導下,動手學習植物識別知識,體驗植物拓印書簽的制作。“看,我的板栗葉拓印像把小扇子!”查雨欣小朋友興奮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堂別開生面的自然課,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科學興趣和動手能力,更在寓教于樂中增強了他們對家鄉生態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悄然播下了“知農愛農”的種子。
短短五天實踐,“逐豐青年實踐團”交出了一份扎實的答卷:完成1份村情調研報告、3幅墻繪初稿、50份植物標本、80份有效問卷。豐富的成果背后,是學子們服務鄉村的熱情與專業能力的體現。
新豐村負責人評價:“安農學子帶來的不僅是創意,更是接地氣、可操作的務實方案,為我們鄉探索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的示范。”新豐鄉團委書記盛靜嫻也表示,大學生們的到來為鄉村文化建設和青少年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志愿服務精神,期待未來深化合作。
當學術智慧遇見鄉土情懷,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逐豐青年"實踐團俯身田間地頭的身影,正是"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的生動寫照;那些飽含深情的調研筆記,彰顯著"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的堅定信念。
(張湃佳 汪思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