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當一個人生命走到盡頭之時,嘴里通常不會說讓人感到痛苦與丑惡的話語。因此,超過八成的人在臨終之際,講的都是一些與家庭、個人密切相關的瑣事。
只有極少數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仍會為理想發出吶喊之聲。比如北宋的宗澤三呼“過河”,又如南宋的陸游寫下《示兒》,但這些事都發生在一千多年以前了。
可是誰會想到,中國當代作家魏巍,在2008年臨終之際,拉著晚輩的雙手,喊出了震撼人心的八個字:“繼續革命,永不投降”。
提到“革命”這個詞并不稀奇,史書上中國近代革命的故事,歷歷在目;提到“永不投降”這個詞組也不稀奇,盡管抗美援朝的事發生在七十五年前,但是《長津湖》電影第二部,2022年才上映,票房成績不俗。
然而,魏巍喊出這樣的遺言就顯得頗為“奇特”了。因為“革命”和“投降”在如今的中國人眼里,早已經成為戰爭時期特有的“歷史名詞”。
那么,2008年辭世的魏巍,為何會喊出這樣的遺言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他來自過去,又曾經當過解放軍嗎?
魏巍1920年出生于河南鄭州,他的父母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在他很小的時候,家鄉因黃河發大水而遭災,他家里的房子也被洪水沖塌了。
母親抱著魏巍借宿到城隍廟香案之下,幼小的魏巍又害怕又新奇,一整夜睜大眼睛沒有睡覺,耳朵里灌滿了饑民們啃食樹皮的聲音。
等到后來懂事了,又上學讀到了杜甫那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魏巍才慢慢感覺到,這個社會一切苦難的根源,都源于“不公平”。
后來,魏巍在十七歲去了延安抗大。在這里,他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熏陶,同時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理想和奮斗的方向。
在抗大學習三年后,魏巍以極大的熱情投身革命,最后成了一名八路軍戰士。魏巍很小就展現出了文學方面的天賦,參加革命以后,他在部隊里主要從事的是宣傳工作。
1950年,魏巍參加志愿軍,隨軍出征去了朝鮮,最后在戰場上寫下影響了一代人的戰地報告文學名著——《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篇文章因為忠實地記錄了戰場上的見聞,同時歌頌了志愿軍戰士們保家衛國、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于是火遍了全國,也給身為作者的魏巍贏得了巨大的榮耀。
從那時起,解放軍才被人們尊稱為“最可愛的人”。周恩來總理則說:“魏巍同志給我們的戰士取了最貼切的名字。”
文章里面提到的英雄,全是士兵,沒有提到將軍。有人問魏巍為什么不寫歌頌將軍的文章時,魏巍笑著回答:“歷史是刺刀尖上挑著血寫的,不是指揮部里的紅藍鉛筆畫的?!?/strong>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誰是最可愛的人》就被選進了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成為全國中小學生必讀的文學篇目。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有人指出這篇報道寫得“太血腥”,甚至有人開始質疑文章中的“抒情句子太多”,敘事的主題“不合時宜”,于是就把它從課文中刪除了。
這件事當時在社會上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但是給作家魏巍本身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所有的批判的矛頭其實都是沖著他本人去的,那些人在指責他的信仰與思想“過時”了。
2007年夏天,正好是魏巍去世的前一年,他在報紙上讀到“山西黑磚窯”事件。看到被困的少年里有人身上被鎖上了長長的鐵鏈時,魏巍當即撰文痛批這一丑惡的社會現象,并在文章中表示:“原來魯迅先生說的‘吃人’,到今天還沒絕跡?!?/strong>
一些丑惡的社會現象,又開始回潮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革命就不能停止。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經濟搞上去了,但是有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開始“墮落”了。秉持一顆記者的良心,魏巍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創辦了《中流》雜志,專門刊登農民工討薪的調查報告,為中國最底層的窮人發聲。
當魏巍得知中小學教材把他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刪除之時,他忍無可忍,給中央寫信說:“刪掉的是文字,抹不去的是血性!”
刪除這篇文章的理由,怎么想怎么荒唐。說什么“血腥”,怕影響小學生的心理。毛主席曾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又說什么“不合時宜”,那中國的歷史課都不要上了,因為上面寫的東西統統都“不合時宜”。更何況革命年代咱們反對的那些丑惡的“人吃人”的社會現象,直到如今并沒有完全解決。
其實,關于魏巍為什么在離開戰場五十余年后,仍然重提戰爭時期的口號這個問題,他自己在生前已經做過解答。
那是在2003年的深秋,他曾在自己的一篇雜文中寫道:“有人問我晚年為何還要戰斗?我說,戰士放下槍的那一刻,生命就結束了。”
是啊,魏巍是一名戰地記者,也是一位信仰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在生命彌留之際,魏巍的病床上還放著一本打開的《毛澤東選集》。
魏巍干枯的手指摸索著書頁上的文字,那一段正好是毛主席創作的《紀念白求恩》。據說,這是他十七歲到延安時,讀到的第一篇文章。
魏巍走的那天晚上,外孫摟著他的頭,喊著他喊出的那八個字:“繼續革命,永不投降?!彼膬鹤泳秃爸骸凹t楊樹沒有叛變!”(紅楊樹是魏巍的筆名)。
魏巍的孫女后來在接受采訪時說:
姥爺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撿過煤核兒,賣過煙卷兒,替人抄過書,深深體味過舊社會帶給勞動人民的苦難……他之所以自覺自愿、義無反顧、從一而終地把窮苦人納入他的視野,不僅僅是出于他的善良,而更多的是出于他的階級感情,他的痛苦是他的感情帶給他的。
原來,自從十七歲去了延安抗大以后,革命的信仰早已經深深地嵌入了魏巍的靈魂。
八十年代以后,魏巍所作的一切,在旁人眼里仿佛是“不合時宜”的,沒有必要的,可是在他看來,這都是必須堅持到底的東西。這是他一生的追求與信仰,理當“擇善固執”。
2008年8月,就在魏巍為山西黑磚窯事件發聲的第二年,這位優秀的戰地記者,在北京與世長辭了。后來,社會上有一批富有良知與正義感的人們聽到了魏巍“繼續革命,永不投降”的吶喊。
大批網友開始替《誰是最可愛的人》、《劉胡蘭》等被刪除的好文章發聲,終于讓它們又重回中小學生的視野。此番舉措,終于可以稍稍慰藉老戰士魏巍不朽的英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