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企業家曇花一現,想要套現的企業家前仆后繼,只有兩位80后企業家成功的巨額套現,其中就有我們熟悉平臺——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套現665億。
如今的餓了么已經成為大眾較為常用的軟件,他后悔了嗎?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張旭豪的人生沒有什么逆襲,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富二代,因為家中本身就有家底,所以他能夠接觸的東西很多,心中的想法也更多。
張旭豪的父親也不是什么一條路走到黑的人,看著每天上學學不出來什么門道的兒子,決定讓兒子趕緊換條出路,于是給他開了一家眼鏡店。
但是張旭豪可不是什么你說什么我就聽什么的人,正因為都認為自己不行,他偏偏要證明自己一定行,這一下就考上了同濟大學,更是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所以說張旭豪絕對是一個聰明的人,而且不是很聰明。
張旭豪在大學的生活可謂是極為豐富,但卻不是花天酒地,他喜歡打球,喜歡學習,從來沒有玩物喪志,而他的聰明也是從他生活中嗅到商機得以體現。
張旭豪在一次打球結束后,他急需一份飯填飽肚子,可是自己在宿舍已經累得不行,幻想著要是能有人把飯盒送到宿舍就好了。
而這個想法也讓他突然靈光一現,與室友一拍即合,做起了校園外賣,自己送飯,當個跑腿,從中間賺錢。
剛開始他與學校附近的商家達成了合作,在實際操作后沒有問題后,他便找來了軟件工程學院的同學,搞了線上點餐,而這就是餓了么的雛形。
在張旭豪的運營下,這個軟件開始出現了勢不可擋的活力,張旭豪加大投資,想要將餓了么做大做強,可惜卻遇到了當時的外賣市場爆發期,大量的外賣平臺搶占了餓了么的生存空間。
其實到這個時候往往是最難以抉擇的時候,實現如果自己從0做起來的項目,你看著他一天一天的長大,這個項目有著光明的前途,可是突然同行大量涌入,項目生存的機會開始變得擁擠,卻并非死路一條,這個時候是繼續走下去,還是見好就收?
其實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走下去,雖然自己已經沒有托舉的力量,但是張旭豪有著豐厚的家底,繼續似乎成為大眾替他做下的決定。
明哲保身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張旭豪會走下去的時候,他選擇將餓了么轉讓給了阿里巴巴。
在轉讓后,因為有著美團這樣的競爭對手,餓了么的市場份額在逐漸下滑,平臺用戶以及騎手在逐年下降,這對于餓了么并不是一個好兆頭。
在多重壓力下阿里巴巴開始嘗試各種手段扭轉現在的局勢,但是想要與美團這一巨頭對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么一看張旭豪的離開似乎證明了他在創業不是局限在一個項目上,而是將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更為遠大的目標,那就是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餓了么對于張旭豪來講更像是一種讓自己走向更高處的跳板,目前他同各國轉讓的資金進入到福布斯富豪榜,又開始了高爾夫球行業的發展,推出平價高爾夫,讓大眾享受到小資的生活,而這也是張旭豪眼光的長遠之處。
在當今的社會,一些休閑以及娛樂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本身一個看似高端的活動以反差的價格出現在自己的身邊,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更是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理以及對享受生活上有了更多的追求。
與其很是相似的還有從前的共享單車女王胡煒煒,一個上班族因為一次上班遲到,開始自己共享單車的創業,與當時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開始了漫長的建設,直到三年后,才突破了百億大關。
不過摩拜單車又遇到了與餓了么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同行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擁擠,加上內部問題不斷,摩拜單車走向了低谷,不過胡煒煒當斷則斷,直接選擇將其賣出,套現了15個億。
胡煒煒已經到了別人無法到達的位置,而與張旭豪一樣的是她并未選擇開啟養老的生活,而是選擇從另一條路上重新開始,選擇另一種方式發光發熱。
其實無論是誰,只要能做到這個地位的人,很多時候在考慮一件事情的時候早就已經權衡利弊一千遍,每一個選擇背后都是有著無數的設想。
既然已經選擇了,那么就沒有后悔這條路,而對于他們的后悔,應該是再次出手,將自己覺得虧損下來的,以多倍的方式在賺回手中。
我們平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鑒一下這樣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沒有后悔藥,既然已經錯過那就要總結經驗,在下一次的實踐中做得更好,更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