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強,你在哪里啊,媽媽好想你,你來見媽媽一面吧……”
2019年,一間昏暗破舊的小屋里,73歲病危的郭巧娣躺在床上,用虛弱的聲音一遍一遍呼喚兒子的名字。據了解,她的兒子自從1999年出國進修以來,二十年間杳無音信。
老人尋找失聯兒子的消息被媒體報道后,在網上迅速升溫,經過多方努力,還真的找到了郭巧娣的兒子王永強。
聽說母親快要離世,王永強卻冷漠地說:“跟我沒關系,我這輩子都不會回去的。”
王永強到底經歷了什么,竟把親生母親當成仇人一般?
原生家庭之痛
故事要從1969年說起,這一年,王永強出生在江蘇省常州市新華村的一個貧民家庭。而父母生下他的原因并不是期盼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而是需要一個人來替他們分擔家庭的重擔:王永強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哥哥患有小兒麻痹癥,沒有自理能力,王永強的父母就決定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等他們晚年以后,這個孩子就可以更好地照顧生病的大兒子。
從懂事起,王永強就感到自己責任巨大。母親郭巧娣經常對你說:“這個家和你哥哥以后全靠你了,你以后一定要努力賺錢撐起這個家……”
家里窮困潦倒,只有幾畝薄田,還要養著病重的哥哥,因此家里人經常缺衣少食,日子過得非常艱難。父母一心都撲在病重的哥哥身上,并不怎么關心王永強,除了每天指使他做這做那,就沒有別的話了。
小小的王永強明白,只有讀書才能改變這樣的人生,他每天手不釋卷,刻苦地讀書,希望能給自己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他的成績在學校也一直名列前茅。
可面對這么爭氣的兒子,郭巧娣卻沒有一點好臉色,反而責備道:“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還不如早點打工賺錢!”
懂事的姐姐看到弟弟成績這樣優秀,于心不忍,主動放棄學業,擔任起打工賺錢養家的職責。王永強又感激又愧疚,從此更用功地學習,他也非常爭氣,考上了重點高中。
然而在這期間,父母的阻撓從未中斷,他們不是言語上對他進行打壓,讓他趕緊放棄學業,就是通過斷他學費和生活費的方式來威脅他。
不過,王永強想要讀下去的意志非常堅定,家里不資助,他就自己利用課余時間兼職賺錢來掙學費,生活費。最后,王永強不僅考上了大學,還在學術道路上一路攀登,最終考上了北京大學的博士。
雖然父母的所作所為讓他有些傷心,但想想那是自己親生的父母,王永強對他們仍然有深厚的感情。因此這些年來,他收到的獎學金和各種補助,都會寄回家里補貼家用。
然而,父母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把更多的責任都推卸給他,不僅三番兩次找他要錢,還要求他解決哥哥結婚的問題。
可王永強自己生活的費用從哪來,他們卻根本沒想過。有一段時間,因為王永強沒有寄錢回來,他們居然直接跑到學校,當著所有老師和同學的面罵他:“你這個不孝子,就寄這點錢讓我們怎么用!”這讓王永強感到莫大的羞恥。
絕望之下逃離
雖然家庭給了他很大的壓力,但王永強仍然堅持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他還收獲了愛情,和一位導師的女兒結了婚,對方家境優渥,還是獨生女,王永強屬于是高攀了,但他的父母還是不滿意,各種挑三揀四。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有了小家庭就不顧及父母家了。
王永強只好一遍遍給他們發誓,保證結婚后也不會丟下照顧家庭的責任。
結婚以后,他們更是變本加厲地找王永強要錢,恨不得夫妻倆把每個月的工資全部都上交。有時候嫌錢少了,他們還跑到王永強和妻子的單位大吵大鬧。
妻子一開始還能理解,覺得子女給老人生活費用是應該的,但王永強父母的無理取鬧讓她理解不了。她問王永強的父母:“把錢都給了你們,我們怎么生活?”
而王永強父母卻理所應當地說:“我們把他拉扯到這么大,他就應該好好報答我們!”
王永強和妻子都覺得忍無可忍,正好身邊有個去日本進修兩年的機會,心灰意冷的王永強想都不想便答應了,身邊的環境太過壓抑,他只想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喘口氣。
結果在日本留學期間,父母要錢的電話還是不間斷。妻子受不了了,跟王永強離了婚。
這件事成了壓垮王永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日本留學期滿后,王永強并沒有回國,而是選擇去美國生活,因為一想到回國還要見那對難纏的父母,他心里就不舒服。
這二十年來,王永強始終沒有和家人聯系過,父母也完全不知道他的去向。他在美國硅谷當工程師,領著高額的工資,生活優渥,而父母卻在國內的農村依然過著貧寒的生活。但王永強沒有絲毫后悔。
他已經明白,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個無底洞,不管往里面填多少東西,永遠都填不滿,哪怕把自己一輩子搭進去,父母還是不會知足,甚至還能怪自己給的不夠。
直到2019年,王永強的母親郭巧娣病危即將離世,才借助網絡的力量聯系上了兒子。
郭巧娣似乎很后悔自己當初對兒子的所作所為,她借媒體的鏡頭對王永強說:“媽錯了,媽不該問你要那么多錢……”
王永強只留下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自此便不再接受任何來自父母的聯系。最終,郭巧娣也沒有等來兒子的回心轉意,抱憾離世。彌留之際,她會不會后悔,當初給兒子的親情太少?
結語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子女孝順父母是應當的,但這不代表父母可以無底線地對子女進行索取,因為孩子還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金錢都投給父母。
并且,感情的付出也是相互的,小時候對孩子沒有足夠的關愛和付出,就不要指望孩子長大后能全心全意對自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