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一荻的心里,張學良是一個男子漢,對人很講義氣。然而,在搞政治方面,這就成為了一個缺點。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得知張學良決定親自把蔣介石送回南京,趙一荻心里非常擔心,對他說:“漢卿,我總覺得,放他回去,是為了合作抗日,這你是做得對的,但送蔣,還要送到南京,就太冒險了……”
1936年12月25日,宋子文收到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部分高級將領寫給他的一封信。
看完信的內容后,宋子文大吃一驚。原來,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部分高級將領在信中寫了一些內容,是關于撤軍和在協議上簽字是放蔣介石回南京的前提。在這封信中,他們還以強硬的口氣,寫道:
“否則,雖然張、楊兩將軍答應了,我們也誓死反對。”
很快,宋子文便將這封信拿給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看完后,蔣介石和宋美齡也十分驚慌。于是,宋美齡立即讓人把張學良請來。
見面后,宋美齡并沒有告訴張學良宋子文收到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部分高級將領信的事情,而是向張學良提出了當天就讓他們回南京的要求。
聽了宋美齡的話,張學良有些不解地說:“今天就要走嗎?”
張學良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在他看來,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就算是要離開,也不急于這一時。
對于張學良的疑問,宋美齡沒有解釋,而是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是的,今天!”
看到宋美齡的臉上肯定的表情,張學良說:“這是不是太倉促了。”宋美齡說:“不,也該走了。”張學良說:“原來不是說還要過幾天再走嗎?急什么呢?”
宋美齡說:“不,漢卿,多謝你的好意,不必再停留了,好在談判已經結束,幾方都已達成諒解。另外嘛,你可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聽到宋美齡這樣,張學良也擔心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便真誠地問:“是什么事呀?”
宋美齡說:“今天是圣誕節,我想今天回南京,圖個吉利,你不會使我失望吧?”
張學良知道宋美齡信奉基督教,也實在不好挽留,便答應了下來。
不得不說,宋美齡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知道這樣說,張學良一定不會再找其他理由。因為,她也知道張學良知道自己信奉基督教的事情。
宋美齡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中,她的父親還在美國的教會學校專門學習過神學,之后便擔任了牧師。她的母親倪桂珍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
在西方人的眼里,“盡管這個家庭充滿著歡樂,它卻是一個有教養的家庭,孩子們從小就接受樹立責任心的教育。它又是一個十分規矩的家庭” 。也許,這就是西方人的普世價值觀吧。
在父母的影響下,宋美齡從小便會說英文,而且經常模仿基督教徒說話,什么“上帝啊”類似的話,宋美齡可以做到隨口就來。
1902年,5歲的宋美齡被父親送到了離家不遠的、坐落在上海八仙橋側的三一堂女塾。 三一堂女塾是一所教會學校,有著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核心理念是對上帝的虔誠。
由于從小就愛美,宋美齡在上學的時候,特意將漂亮的衣服、褲子,可愛的小玩意,還有必不可少的巧克力和一小盒黃油奶糖,裝在了一只漆黑發亮的箱子里。
在離開的時候,宋美齡學著基督教徒的樣子,說:“上帝啊,我就要離開這里了,我要出遠門了,再見了!”
在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宋美齡似乎又意識到了什么,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似乎對這個家有些不舍。
看到女兒這樣,父親慈愛地說:“現在你還可以改變主意,是上學還是留在家里?”然而,宋美齡還是堅定地回答說:“上學。”
1908年,在姨父戴秉忠的護送下,宋美齡和二姐宋慶齡在上海虹口英聯碼頭,登上了前往美國的“滿洲”號郵輪。
來到美國后,宋美齡先在波特文學校上了學,后又在皮德蒙特學校上了學。
在皮德蒙特學校里,宋美齡雖然只生活了9個月,但卻對美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還對這個美國南方充滿了鄉土之戀,甚至連英語發音中,宋美齡都帶著濃郁的南方的鄉情。
1910年,宋美齡進入了威斯里安女子學院,與院長的女兒還有另外一個小女孩,共同編成一個非正式班,算是一個特別的待遇。
1912年,宋美齡進入韋爾斯利女子大學,成為了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期間,宋美齡積極參與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的活動,并擔任了基督教女青年會的教師和秘書。
四年之后,宋美齡順利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并獲得了這所大學的最高榮譽稱號:“杜蘭學者”。
在美國留學的整個過程中,宋美齡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很深,因此也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
1917年8月,宋美齡從美國回到上海。由于有著很強的社交能力,宋美齡很快就成為上海名流圈中,男士們追求的目標。其中,便包含了已有家室的蔣介石。
1927年3月,蔣介石率領北伐軍來到上海后,便為了政治利益,開始瘋狂追求宋美齡。
當時,宋家大部分的人都不贊成,宋美齡也不愿意,只有大姐宋靄齡表示贊成。
不久后,宋靄齡便抓住小妹愛虛榮的心理,向她歷數了嫁給蔣介石的好處。在宋靄齡的勸說下,宋美齡終于答應了和蔣介石的婚事。
12月1日,宋美齡與蔣介石在上海舉行了的婚禮。
宋美齡和蔣介石的婚禮,分為兩次舉行:一次是宋靄齡在上海西摩路宋家的宅邸內操辦的,合乎基督教的習俗;另一次則是在上海戈登路豪華的大華飯店舉行的。
婚后,在宋美齡的影響下,蔣介石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原來的佛教徒,變成了一個基督教徒。
這些,張學良也是知道了的。因此,在1936年12月25日宋美齡提出回南京是要圖個圣誕節的吉利時,張學良果然答應了下來。
那天,想到蔣介石和宋美齡走得太過倉促,張學良又說:“走是可以的,總得準備一下,今天走,怕來不及吧?”
聽到張學良這樣說,宋美齡趕緊說:“來得及,來得及!我來時乘坐的飛機還在西安,要走很方便,還準備什么呢?”
為了讓張學良放心,宋美齡又說:“漢卿,事情是不是就這樣說定了。至于有人顧慮日后共事,多有不便,這就更是多余了,你可以轉告他們,委員長說了,他是領袖,是決不會計較的,尤其你們弟兄之間,大仁大義,決不抱怨。”
聽了宋美齡的話,張學良十分感動,當即提出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意見。
對此,蔣介石假惺惺地說:“不,不要送了。真的,不要送了,我們兄弟二人好說,都能諒解,不會介意,可你到南京,那里可能會有人對你不諒解,怕有不便。”
見蔣介石這樣說,張學良做出了送蔣介石回南京的決定。然而,對于這件事情,許多人都不同意。
聽到張學良今天就要送蔣介石離開,趙一荻心里感到非常不安,說:“什么,今天就送委員長回南京?怎么走得這么急?原先不是說還要過幾天才走嗎?”
張學良說:“是的,是走得急了點,人家兩夫婦都是基督徒,要回南京過圣誕節,我怎好拒絕呢?”
在后來的交談中,看到張學良執意如此,趙一荻說:“漢卿,我總覺得,放他回去,是為了合作抗日,這你是做得對的,但送蔣,還要送到南京,就太冒險了。”
想到張學良在對待蔣介石的問題上太過天真,趙一荻又說:“過去,鳳至大姐也常說,你有時比我們還天真,這可不好呀。把別人想得太壞,是不好的,但把別人想得太好,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幸。”
于是,趙一荻勸張學良說:“你不要忘記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別看在這里說得好聽,到了南京,那就會是另一副面孔了。再說,南京的親日派,還有什么十三太保之類,也是惹不起的,到了那里,就算委員長對你不加追究,這些人會放過你嗎?”
聽到趙一荻這樣說,張學良雖然也有些心動,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親自將蔣介石送回去。這一去,張學良便被軟禁起來,從此失去了自由。
直到1988年,張學良才恢復了自由。那時候,張學良已經87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