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案特調暖人心
無聲世界顯溫情
聾啞人的世界寂靜無聲,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他們更需要關心與關注。近日,益陽市赫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通過一場“無聲”的對話,成功調解了一起特殊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保障了聾啞當事人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的合法權益。
原告小陳與被告小紅(均為化名)系某特殊教育學校校友,因相似的成長經歷與求學軌跡,兩人逐漸從同窗發展為戀人。2017年4月至2018年期間,被告以“家人生病”等各種理由,多次向原告借款,原告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方式陸續向被告轉賬,其中部分出借資金系原告從支付寶借唄等小額貸款平臺的貸款。2018年6月底,兩人分手后,經過微信聊天,被告確認尚欠原告借款15萬元,并承諾分期還款。被告償還了原告部分借款后,以其家人不再同意還款為由,拒絕償還剩余借款。2024年12月,原告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償還借款93108元。
承辦法官熊乾坤承辦該案件后,意識到案件的審理面臨溝通問題與情感疏導的雙重挑戰,在第一時間聯系某特殊學校兩位專業手語翻譯老師,確保原、被告在庭審、調解各環節均能充分表達訴求。庭審中,法官放緩庭審節奏,對雙方提供的證據,在翻譯人員一個個手勢、一次次詢問后,通過原、被告桌前的電腦屏幕顯示的庭審記錄內容,在雙方確認庭審記錄無誤后,庭審有條不紊地推進,案件事實得以查明。原、被告當庭表示愿意調解。考慮到被告無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原告降低了訴求,并同意被告分期還款。經承辦法官和手語翻譯老師耐心、細心做調解工作,原、被告就還款金額、分期付款方式達成了調解協議。簽署調解協議時,原、被告均通過手語表示:“感謝法官耐心調解”。
這起特殊案件的調解成功,彰顯了司法審判中“情、理、法”的深度融合。對于特殊人群的糾紛,赫山區法院始終踐行“三個優先”原則:溝通需求優先滿足、調解方案優先考慮、分期履行優先設計。通過“翻譯橋梁+心理疏導+分期履行”的創新模式,既維護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為債務人保留了尊嚴與希望。訴訟“無聲”,司法有情。該院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司法為民理念,強化對弱勢群體及特殊人群的訴訟權益保護,用耐心、細心、責任心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司法服務的便利與溫度。
來源:益陽市赫山區人民法院官網
三審:李 杏
二審:皮宣文
一審:李鑫航
供稿:王 佳
2025年第32期之一
總第1750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