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物知命》一書以薄氏家族四代人的古玩收藏歷程為主線,從民國到當下,深刻展現了古玩市場的風云變幻與家族的興衰歷程。四代人與民間文物的命運緊密相連,見證著古玩的歷史命運,更見證著中國當下古玩市場從無到有,古玩收藏由單純到魚龍混雜,由撿漏到無漏可撿,由狂熱到眼下寂落的風云變化。故事以真實的歷史觸角來展現古玩人的艱辛歷程,并揭示了民間文物最終的宿命所在。
民國時期,薄鳯鳴憑借職務之便,經營當鋪和綢緞莊,成為巨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戰亂影響,薄氏家族的命運發生了巨大轉折。而銀元退出市場,法幣登場,薄鳯鳴預見到法幣的貶值,因此只讓家人兌換部分法幣,展現了獨到的經濟眼光。
在抗戰時期,薄鑫農動員家庭積極支持抗日,捐資賑災,展現了薄氏家族的愛國情懷。然而,隨著戰爭的蔓延和法租界的淪陷,薄家失去庇護,生活陷入困境。
解放后,薄氏家族逐漸沒落。薄虎城作為第三代人,因家庭成分問題晚婚,憑借力氣在冶煉廠工作,期間見證了無數銅佛像被毀,也趁機收藏了許多珍貴的鎏金佛像。
文革之后,薄家人重回老宅,但此時的老宅已成為大雜院,居住著不同背景的人。薄虎城夫婦樂于助人,佛眼相看清苦的老夫婦,其善舉最終得到了老人的回饋。然而,薄虎城對古玩的癡迷導致家中生活拮據,妻子何淑琴為改善生活,常去醫院旁的垃圾場撿煤渣,卻遭到兒子的反感。
薄維自幼受爺爺薄鑫農熏陶,懷揣家族復興之夢,從小便熱衷于收藏煙殼與郵票。他在學校里卻是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常常因惡作劇而讓家長頻繁被召到學校。一次,他更是偷偷挪用旅游費用購買了一套心儀的郵票,直到母親何淑琴去學校詢問才得知真相。
隨著成長,薄維的叛逆并未收斂,反而愈演愈烈,染發、跳霹靂舞,成為老師眼中的叛逆少年。何淑琴為養家糊口,不辭辛勞跑很遠的地方刷洗啤酒瓶掙錢養家,而薄虎城則執著于古玩收藏,甚至不惜以家庭矛盾為代價。一次意外中,何淑琴摔傷,薄維終于意識到母親的艱辛,從此洗心革面,發奮學習,最終高分考入天津重點中專。
80年代末,天津沈陽道自發形成古玩市場,何淑琴擺攤干起古玩行當,成為市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隨后,薄家轉戰北京潘家園,見證了市場的興起與繁榮。薄維在求學之余,常隨父母擺攤,親歷市場初期的混亂與真品的魅力。而這一時期,薄維趕上了古玩市場的黃金時代。
畢業后,薄維在國企工作,但心仍系古玩。他利用業余時間在北京擺地攤,開啟了雙城生活。因過于專注古玩,他的感情生活一度空白。國企的衰落讓他下定決心買斷工齡,全職投入古玩事業。在沈陽道看店、北京擺地攤的日子里,他深刻體驗到創業的艱辛。
90年代末,薄維不顧家人反對,在北京潘家園開設了第一家古玩店,古玩事業從此風生水起。適逢婚齡,他在相親中找到真愛。進入新世紀,薄維的事業與愛情雙豐收。他的前半生親歷了古玩市場的大變局,見證了潘家園從崛起到輝煌的歷程。然而,隨著古玩行業假貨泛濫,從而也為市場走向衰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面對古玩行業的困境,薄維深思熟慮,決定撤出攤位和古玩店,轉而投身古玩鑒定與知識普及工作。他積極探索短視頻與直播領域,成功轉型為古玩界知名人士。
本書披露了鮮為人知古玩行業背后故事,揭示古玩行業的眾生相,以及古玩的最終命運究竟在何方。
王晨百首部長篇小說為《洗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