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醫學倫理學在全球科技革命與公共衛生挑戰交織的背景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動態性?;蚓庉嫛⑷斯ぶ悄埽ˋI)、遠程醫療等技術的突破,既為人類健康帶來新希望,也引發了關于隱私、公平、尊嚴等核心倫理議題的激烈爭議。與此同時,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背景下的全球衛生治理問題、異種移植的倫理邊界、生殖技術的法律困境等,均推動醫學倫理學從理論探討邁向實踐治理。本文梳理2024年醫學倫理學十大領域的關鍵進展,分析其內在邏輯與挑戰,以期為技術發展與倫理規范的協同提供參考。
▉一、醫學倫理教育與培訓
2024年,醫學倫理教育的研究集中在理念和模式創新上。美國醫學協會(AMA)強調醫學倫理準則要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把批判性教學法和社會正義學習設為醫學教育重點,助力學生培養多方面能力。Young PD倡導的“轉化倫理”理論,主張將倫理學融入臨床全流程,通過跨學科協作解決真實醫療場景中的倫理困境。非洲地區的研究倫理教育亦取得突破,烏干達學者Kiwanuka GN提出“本土化倫理培訓模型”,結合非洲文化背景優化知情同意流程,顯著提升了研究參與者的信任度。中國學者陳正舉等對比中外臨床倫理培訓體系,指出國內需加強倫理審查的技術操作訓練,避免重理論、輕實踐的短板。
▉二、基因編輯技術倫理
基因編輯CRISPR-Cas9技術具有巨大潛力,特別是在治療遺傳疾病上的應用,但也面臨著如何平衡倫理與技術創新的問題。全球范圍內,科學界普遍認同應禁止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我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研究編制了《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允許以治療或預防疾病為目的的體細胞基因組編輯臨床研究,并強調目前進行任何生殖系基因組編輯的臨床研究都是不負責任和不被允許的。與此同時,基因編輯引發的社會價值和道德問題,特別是在遺傳多樣性和社會公正方面的影響,成為各國倫理討論的焦點。因此,全球合作和倫理規范的建立至關重要,以確保技術的負責任發展。
▉三、醫學AI倫理
AI技術憑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在疾病診斷、藥物研發、醫療影像識別等環節發揮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疾病診斷和治療效率。然而,隨著技術的普及,隱私保護和責任界定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如何處理醫療數據的隱私性、算法偏見及其對患者診斷的影響,已成為醫學倫理學的新課題。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構建健全的倫理框架和監管體系是未來醫學AI發展的關鍵。強化責任歸屬和數據保護、恪守倫理底線是確保AI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患者而非威脅患者權益的有效舉措。
▉四、健康大數據倫理
大數據技術在醫學領域尤其是在公共衛生和疾病管理中的應用,帶來了巨大的潛力。Liu Y等學者提出,保障數據隱私和質量的技術框架是當前的研究重點。張瑞等學者建議政府牽頭建立區域醫療數據共享平臺。然而,如何在保障個體隱私的前提下使用大數據,確保公平分配與合理治理,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數字健康技術的普及,如何制定合適的數據標準與監管機制,以應對大數據在健康管理中的倫理挑戰,已成為當前的研究和政策焦點。
▉五、遠程醫療倫理
遠程醫療的推廣為偏遠地區的患者提供了便捷的醫療服務,但也引發了隱私保護和醫療質量的倫理爭議。有學者提出遠程醫療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醫患關系本質,但基本倫理義務不變。醫療平臺的安全性和技術保障問題至關重要。此外,醫患關系的變化和遠程醫療對醫護人員的認知影響,也成為倫理討論的重點。未來,如何在保障醫療質量和患者隱私的前提下,推廣遠程醫療服務,將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六、輔助生殖倫理
生殖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卵子冷凍和代孕的倫理問題,依然是社會和學術界討論的熱點。代孕合法性、卵子和精子的捐贈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公正和公平問題,成為這一領域的關鍵議題。如何平衡個體自主權與社會倫理,確保技術的合理應用,仍然是當前和未來生殖倫理學中的挑戰。
▉七、器官移植與捐獻倫理
器官移植技術為終末期患者提供了生命希望,但器官供需失衡、分配公平性和捐獻過程中的知情同意問題,仍是當前醫學倫理中的核心議題。尤其是在器官移植的商業化風險和異種移植技術的倫理問題上,亟須更加嚴格的倫理監管和法律保障。隨著公眾觀念和法規進步,未來應加大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優化分配機制,加強倫理監管,推動器官移植與捐獻事業健康發展。
▉八、《赫爾辛基宣言》修訂
2024年,世界醫學會對《赫爾辛基宣言》進行了重要修訂,增強醫學研究包容性,強化了研究參與者的權利保護,尤其是在全球衛生緊急情況和數據隱私方面的關注。此次修訂標志著醫學研究倫理從以往的受試者保護,轉向更加包容和尊重參與者的方向。這一變動為全球醫學研究和臨床實驗的倫理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九、腦機接口等新質醫學高新技術倫理
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臨床應用的新機遇,伴隨而來的是包括人類尊嚴、隱私權、技術濫用和責任歸屬等一系列倫理問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北京醫學倫理學會合作,制定了《涉及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的多學科倫理審查專家共識》,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倫理審查提供了有益參考。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如何保障人類尊嚴和個人隱私,將是這一技術面臨的主要倫理挑戰。當前涌現的以腦機接口為代表的新質醫學高新技術對人體生命的干預性質和程度區分為強干預和弱干預,以及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的干預,針對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干預,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倫理規約和法律規制,以人為本,挖掘其有益于生命和健康的潛能,為廣大社會公眾帶來福音。
▉十、全球衛生倫理
全球衛生倫理正朝著更加系統化、多元化和實踐化的方向發展。圍繞資源分配、公平與正義展開的討論逐漸深化。通過構建公平公正的倫理框架、制定政策和指導原則以推動全球衛生治理的規范化、加強國際合作并注重文化敏感性,為應對全球健康挑戰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近年來,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暴露了全球衛生治理中的不足,促使學者們重新思考國家責任、國際合作以及公共衛生倫理。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如何在保護隱私的同時利用數據改善全球健康狀況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這些動態議題推動全球衛生倫理向更細化的方向發展。
醫學倫理學進展表明技術革新與倫理治理并非對立,而是互為支撐的動態過程。從胚胎基因編輯的全球禁令到AI醫療的責任共擔,從《赫爾辛基宣言》的包容性修訂到腦機接口的神經倫理探索,人類正在構建更具韌性的倫理框架。未來,醫學倫理學需進一步強化三大能力:預見性(前瞻技術風險)、適應性(動態調整規范)、全球性(超越文化差異)。唯有如此,方能在科技狂飆時代守護人性的尊嚴與健康的公平。
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
執筆人:福建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 陳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