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藝術史學者、牛津大學榮休教授柯律格明代藝術代表作
● 一部向“權威”歷史發問的開拓之作,探索藩王的藝術貢獻與政治意義
● 立足于實地與實物的學術考察,開啟一場豪華豐富的“藩王”主題藝術之旅
● 巫鴻、趙世瑜、霍吉淑、賴毓芝、黃小峰等中外知名學者聯袂推薦!
● 柏林洪堡大學榮休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早期現代史專家海因茨·席林的大家小書,一部超越歐洲中心主義的全球史
● 1517年,即“萬歷十五年”的70年前,世界各地正在延續怎么樣的時間線、正爆發或萌發著怎樣的變革,當時的人們有著怎樣的行為認知?
● 從政治、社會、宗教、思想文化和洲際碰撞中,呈現劃時代的1517年,通過全球視野下鮮活充盈的歷史切片,重新理解開啟現代世界的多重線索
● 在晚清的語言與政治間尋找“中介”, 在盧卡奇 《小說理論》 的棱鏡中追索當代中國長篇小說的 “形式” 之 “內容”, 迷戀于 《狂人日記》 里“吃人”的不可轉譯性, 試圖為 《繁花》 的“不響”提供別一種解釋……
● 這部文集收錄的8篇文章, 既回溯 “新文學” 演進的重要時刻,也考掘當代文學中的歷史 “幽靈”
●“空間何以呈現?以流轉的物,挽結的音和逸出的行為。”
● 這部評論集是作者學術研究中“漫游”與“追跡”體驗的部分呈現。前兩輯是評論選編,既包括對格非、徐皓峰、林白、弋舟等作家作品的具體分析,也含有對非虛構寫作在事實建構等問題上的整體思考;第三輯收錄的是作者沈從文研究初期的成果:沈從文小傳
● 對故鄉的探尋,對命運的追問,一個普通讀者的閱讀與生命印記
● 故鄉在哪里?命運走向哪里?文學意味著什么?
● 作者試圖在文學作品找到情感共鳴,進而辨認作家們的文字風格與面貌。在剖析作品之余,作者亦努力整理出自我的情感與生命見解
●“批評”必須“決斷”,正如“成為人,依舊是一種決斷”
● 這是一部非典型批評文集,批評者在意的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人生。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如若說有什么共性,那就是都失敗了,而時代的奧秘正在這失敗中
● “我不喜歡需要被批評賦予意義的創作,更不喜歡攀附作品延存的批評。”
● 這是一部有關文學與偶然的批評集,將文學主體重置于由“偶然”掌舵的歷史時空。全書共四輯:第一輯和第二輯的主題是現代性,關注中國在與西方沖撞的遭遇下,文學、思想與文化現代性的多重景觀;第三輯和第四輯分別收入有關當代中國與當代西方文學、影視和藝術作品的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