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想德
《神灘晚渡》攝影:隆柏蘭
世界級油畫家李自健的啟蒙老師、老畫家何斌陽先生生前贈送我一幅《寶慶故事》,畫有古城寶慶的八景:“撫犀龍橋,賞雪佘湖,洛陽桃洞留仙跡;攬月雙江,神灘晚渡,六亭山寺聞曉鐘?!薄吧駷┩矶伞?,是八景之一,六十多年前我在這里挑過紅磚,如今此景到底怎么樣了?趁著今天涼爽的清晨沿著寶慶西路,散步至江邊,摯友賀翀華陪我過橋西,站在橋頭看100米處的神灘渡口碼頭,東渡口青石碼頭還在,只是亭子沒有了。我倆下橋走到西渡口,原來進渡口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代替只保留20多米長的石級,渡口邊的涼亭倒了。這讓我回想起閱讀松坡圖書館古籍研究員涂玉書《寶慶史話》中“神灘渡”的描述:資水西南而來,至此轉折向東,江面寬闊,水流平穩(wěn),有木船義渡,這是通往西南的要道渡口。相傳古時有神秘鐵船運渡于兩岸之間,故稱神灘渡。岸西有清風亭,岸東有神灘亭,每當夕陽西下,朱亭輝映,滿江紅霞,行人爭渡,景色十分絢麗,故有“神灘晚渡”的美稱。詩人楊廷芳題詠:“螟色釀成千里霧,櫓聲搖碎一江霞?!笨粗@神灘晚渡,更使我回想起1958年夏天,我正在邵陽市一中讀高中。為了迎接全國鋼鐵現(xiàn)場會在邵陽召開,市里決定在邵水東岸的鐵砂嶺建許多小高爐,需要大量的紅磚,學校指派我們高39班,到神灘渡挑紅磚。天氣十分炎熱,要把紅磚從五里外的茶元頭挑到神灘渡碼頭的船上。半個月挑下來,每個同學都壓得肩腫腳破襠爛的,個個曬得烏黑,肚子餓得咕咕叫,真是苦不堪言。班主任李敘甫老師要我們坐在清風亭里休息,講起“仙姑擺晚渡”的傳說:有一年寶慶大鬧瘟疫,人死了不少,神仙見了都掉淚?!鞍讼伞敝械暮蜗晒每吹匠峭獍傩湛床?,等渡船擠得水泄不通,便到觀音菩薩那里請來了甘露水,灑在寶慶西門外的一口井里,染瘟病的人吃了就痊愈了。資江那邊的病人像潮水一樣涌來,神灘渡口更是擁擠不堪。黑夜過渡無燈無船無艄公,許多急待診救的病人來到渡口,大家只是干著急。何仙姑說不要急,她手一招來了渡船,把病人一船一船渡過去。這些病人一個個痊愈了,寶慶大地又有了生氣。同學們聽了李老師講的故事,心情愉快了,又問那口井是真的嗎?李老師又說:那口井位于西外街和資江之間,早先一股碗大的激流從石壁中涌出。但到唐代末年,邵州連年大旱,水井枯竭,資江也干涸,人們要到龍山陰洞接泉水救命。一天八仙中的張果老云游到此口渴,向一位老婆婆討水,家無一滴水的老婆婆只得把僅有的的一個蘿卜拿給老人,老人吃得十分高舉,從褡褳里取出一個小香爐送給老婆婆說:“把此物放于門前石階上,三日后自有清水流出?!蹦侨说跪T驢背成清風而去。老婆婆方知神仙下凡,忙把香爐置于石階上,三日后果有清泉涌出。人們?yōu)榱吮Wo香爐便在四周砌上石圍,清水汩汩不息。何仙姑請來的甘露水,就是灑在這口井里,所以叫做“仙人井”。這井水養(yǎng)育著周圍代代的寶慶人,至今還在流淌。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城西自來水廠擴建投產,“仙人井”便荒蕪淤寒了。聽說大祥區(qū)還在組織對仙人井周圍環(huán)境進行提質打造,我同賀翀華又趕往“仙人井”去看個究竟。
何斌陽《寶慶故事》
我倆一走進仙人井社區(qū)街道,就看見掛著《邵陽市大祥區(qū)仙人井綜合改造工程指揮部》的牌子,前面白墻上寫有:
“秦時青磚漢代瓦,
古香古色映彩霞,
寶慶城中仙人井,
千古風韻展新貌。”
接待我倆的是“湖南德利子建設工程公司”仙人井綜合改造工程項目經理祝子明,他說這個工程進展順利,總投資2400多萬元,已完成工程量的70%,按照原貌恢復一條西外街,進水管、污水管道,天上所有網(wǎng)線進到了地下,只等填土后鋪上石板路。沿老街幾十棟小樓房,外墻、門窗、房瓦已裝飾得古香古色。已經放好吊車,正準備對貞潔石牌坊進行維修,“百年風雨韻依舊,昔日牌坊承歷史”。我們來到“仙人井”邊,依次排開的四個方井泉水清亮,四壁石墻上刻有《古仙人井》,并刻有四條“井規(guī)”:頭井專作飲用,其余嚴禁;二井只洗菜蔬,葷不入井;三井洗衣洗物,污穢不準;四井雖屬不拘,便桶不允。祝經理說,馬上就要對石墻進行維修裝飾,對井上坪地清理壓實,和前面正在修建的資江南路風光帶相連,西通“神灘晚渡”,東接寶慶古城墻,成為“邵陽人游邵陽”的一個亮麗風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