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唐琪)2025年春季學期開學,各地按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要求,紛紛出臺“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新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鍛煉和身心健康,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開展體育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說,“但在基層調研中我們發現,政策落地還面臨一些困難。”
從調研中,楊善竑了解到,主要問題一是師資、場地不足。一些學校體育活動設施不完善,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運動需求。部分學校受師資、資金、場地等限制,無法保障所有班級每天一節體育課。二是體育課程設置偏少。按照現行的義務教育、普通高中的課程方案,小學1—2年級每周4節,3—9年級每周3節,高中每周2節體育課;上、下午各開設一次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這種課程設置很難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
此外,“2小時”新政出臺后,一些家長表達了“不理解”的看法,擔心在校體育時間長會影響孩子學業。這也是楊善竑在調研中感受明顯的觀念方面的阻力:“社會上傳統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轉變。部分家長‘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等傳統教育理念依然存在,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體育鍛煉和活動。”
基于調研,楊善竑建議:
一是增加體育課課時。修訂課程方案,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高中階段每周至少安排3節體育與健康課。課程內容可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包括球類、田徑、游泳、體操等。
二是明確時間要求。規定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涵蓋體育課、課間活動、課后服務及校外體育活動),其中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課間活動、每次活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課后服務時間規定除體育愛好者可參與各類體育社團活動、其他學生都要參與不少于20分鐘的體育鍛煉,鼓勵學校布置家庭體育作業,可要求家長陪伴孩子共同鍛煉,比如每周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她還建議,增加體育課程考試評價內容與分值;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
除了對教育部門的建議,楊善竑提出,還要充分發揮社區體育活動功能。建議引導社區為學生提供校外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鼓勵學生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類體育活動和競賽。
“還要加大財政投入,從師資培訓、場地器材投入等方面,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學校體育工作投入支持力度。”楊善竑說。
作者:唐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