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今天就是二月初三了。農歷二月是春季的第二個月,所以也稱“仲春”。二月是春耕大忙的季節,農諺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的說法。此時,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進行耕地、播種、育苗等工作,為一年的農業生產打下基礎。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期盼的事情,特別是在靠天吃飯的古時,人們更期望有一個豐收的好年景。古時沒有天氣預報,人們只能靠掌握的四季寒暑變化來預測天氣及年景,來指導農業生產以及人們日常的飲食起居,像我國民間就有“二月沒九,餓死豬狗”的說法,“九”是什么意思,今年二月有沒有“九”呢?又有啥預兆?
“九”是什么意思?
這里的“九”指得是數九。數九,又稱冬九九,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數的,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 “九”,過了九個 “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 “出九”,此時寒氣已盡,天氣轉暖,也就到了農耕時節。
老話“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啥意思?
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農歷的二月里不包含 “數九” 的日子,即數九在正月就結束了,根據老祖宗的經驗,這也意味著當年的年景可能就不好,莊稼生長不好,沒有收成,導致糧食不足。連人都吃不飽,更不用說家里的豬狗了,所以它們就可能會被餓死。
俗話說:“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出了九,也就意味著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了,如果在正月就已經數完九了,這說明這一年的冬天可能比較短,氣溫回升較快。看似溫暖的天氣提前到來,其實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并不一定是好事。農作物需要一定的低溫期來完成休眠和春化等生理過程,才能在春天更好地生長、開花和結果。如果冬天過短,氣溫回升過早,農作物可能會提前發芽、生長,但此時的氣候還不穩定,一旦遇到倒春寒等極端天氣,就很容易遭受凍害,導致減產甚至絕收。而且氣溫回升過快還可能引發病蟲害的提前滋生和蔓延,進一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類似的農諺還有“正月出了九,三月要防寒”,說的是如果“數九”在農歷正月就結束了,那么也就預示著當年春季大概率會出現倒春寒的天氣。
因為數九結束時差不多已經到了驚蟄或春分節氣附近,天氣逐漸轉暖。但如果正月就出了九,說明當年的冬天可能相對較短,氣溫回升較快。然而,這種過早的升溫并不一定意味著天氣會一直暖和下去。因為冬季偏短可能導致冷暖空氣的活動規律出現異常,到了農歷三月,冷空氣可能仍然比較活躍,容易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倒春寒是指春季氣溫回升后,由于冷空氣的侵入,氣溫突然下降,對農作物的生長和人們的生活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今年二月有“九”嗎?
冬至的時間是2024年12月21日,按照民俗,這一天就是 “數九”的起始時間,經過推算,整個數九寒天的時間即為: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11日,3月11日是九九的最后一天,因此今年“出九”的時間為3月12日。
3月12日,也就是農歷的二月十三,時間落在驚蟄和春分之間,那今年就屬于二月有“九”的年份。這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應該是一個好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