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月26日的內閣會議上,以“歐盟占美國便宜”為由,宣布將對歐盟商品加征25%的關稅,并劍指汽車等關鍵領域。這一決定不僅令美歐貿易關系雪上加霜,更因特朗普對歐盟的激烈言辭——“歐盟成立是為了搞砸美國”——引發外交震動136。
“3000億逆差”從何而來?數據爭議凸顯政治博弈
特朗普聲稱,美歐之間存在高達3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并將此歸咎于歐盟“拒絕美國汽車和農產品”等不公平政策16。然而,歐盟數據顯示,2023年美歐貨物貿易逆差為1558億歐元(約1686億美元),但服務貿易上美國實現1040億歐元(約1126億美元)順差,整體逆差僅518億歐元(約560億美元)136。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指出,特朗普慣于夸大數字,且僅強調貨物貿易,刻意忽視美國在科技、金融等領域的服務優勢,實為政治操弄3。
關稅背后的多重算計:產業回流與戰略脅迫
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并非單純的經濟舉措。分析認為,其背后至少有三重目的:
- 平衡貿易赤字:作為傳統重商主義者,特朗普試圖通過高關稅迫使歐盟擴大對美進口,尤其是農產品和能源37。
- 推動產業回流:通過施壓歐洲車企赴美設廠,重振美國制造業,兌現“美國優先”承諾3。
- 戰略杠桿作用:以關稅為籌碼,逼迫歐盟在科技監管(如對谷歌、蘋果的罰款)、烏克蘭問題及對俄政策上讓步312。
歐盟反制:軟實力能否抗衡硬拳頭?
面對特朗普的“通牒”,歐盟委員會強硬表態將采取“堅決而迅速的反制措施”,并可能動用《反脅迫工具法案》(ACI),針對美國服務貿易領域發起精準打擊37。不過,歐盟的劣勢顯而易見:內部成員國利益分歧導致決策效率低下,且經濟上對美依賴較深(對美出口約占歐盟GDP的1%)37。此前,歐盟曾試圖以降低汽車關稅(從10%至2.5%)示好,但特朗普顯然不滿足于此11。
跨大西洋裂痕:從貿易戰到戰略脫鉤
若關稅落地,美歐關系或將滑向二戰以來最低點。經濟上,雙方都將承受反噬:歐盟對美出口可能驟減2000億美元,拖累本已疲軟的經濟;美國消費者則面臨汽車等商品價格上漲的壓力37。外交上,特朗普的“誅心論”徹底撕破盟友偽裝,歐洲不得不重新審視對美依賴。德國新任領導人默茨疾呼“歐洲防務自主”,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試圖“禍水東引”,炒作中國話題以轉移特朗普視線,但收效甚微411。
結語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既是經濟戰,更是心理戰。其核心邏輯仍是“交易式外交”——通過極限施壓攫取短期利益,卻以犧牲長期盟友信任為代價。歐盟若一味妥協,恐難逃“軟柿子”命運;但若強硬反制,又可能加速跨大西洋聯盟的解體。這場博弈的結局,或將重塑全球經貿與地緣政治格局。
(本文綜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半島電視臺等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