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面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心理學里有一個描述記憶過濾機制的術語,叫做「玫瑰色回憶效應」
(Rosy Retrospection),是指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往往會賦予那些回憶比當時實際感受更為積極的情感色彩,就像是蒙上了一層玫瑰色的濾鏡, 把過去的回憶美化的比實際情況更好。
尤其是在一個人對當下的生活并不滿意的時候,這種放大效應就會表現得愈發明顯。
比如,我們在成年后進入社會,當遭受到職場、情感、家庭責任等多重壓力時,就會感慨童年時的無憂無慮,比如一箱冰棍兒就能開心一個夏天。會選擇性地遺忘小時候忘帶紅領巾、寒假作業趕不完、上課說話被請家長那些怕得要死的記憶。
而這樣的玫瑰色回憶效應,同樣還體現在對「黃金時代」逝去的浪漫想象中:「90年代遍地都是機會」「現在年輕人再努力也沒用」「讀書好不如買房早」……
社交媒體上,一群說年輕人不知足、不夠努力的中年人被「罵服了」以后,另一群人則以「媚青」的姿態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他們討好年輕人說,吃到了時代紅利的人得到一切都很簡單,時代紅利沒了努力也沒回報是歷史的必然,你們要薅「資本家」的羊毛、沒必要跳進「吃苦的陷阱」。而對那些在「紅利」時代中努力與付出的人熟視無睹,對在「紅利」時代中被犧牲和遺忘的人更是只字不提。
老登們這種對來時路的簡單歸因,雖然迎合了社會的情緒,但也正在將年輕世代推向另一個「認知陷阱」。
|01 幸存者的認知偏差
真正的時代饋贈,從來都不會平均降臨。而所謂的時代紅利,不過是幸存者偏差編織出的一件皇帝的新衣。
都說80-90年代遍地是黃金,人們對「下海潮」造就了王石、潘石屹、馮侖一代的致富神話津津樂道。但事實上,在那個物資匱乏、信息閉塞、政策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里,創業實際的存活率不足5%。體制內人員大多領著幾十塊的薪水,個體戶的社會地位更是低到不行。
這就像在電視劇《大江大河》里,觀眾看到宋運輝們確實趕上了恢復高考、國企改革的歷史機會。但看不到編劇刻意保留的一個殘酷的細節:和宋運輝同期進入化工廠的30名大學生,最終也只有3個人走到了管理層。
如果用一個更具象的樣本來看,比如我家:我媽是65后,出生在西北的一個小山村,家里兄妹七人,排行老三。除了我媽因為學了醫
(婚后我爸建議她去讀的)有一門硬手藝,且來到了北京,生活條件相對寬裕一些之外,剩下的三個舅舅和三個姨,都是在三四線小城過著最普通的日子,有的退休金兩千多,有的一分沒有。倘若下一代要在大城市買房,他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給不了什么太大的幫助。
而我父母二十多年前來北京,更不是他們有什么雄心壯志和戰略眼光,只是單純因為家里沒背景,我媽當時在單位受到不公正待遇
(那時候政策也不明朗,醫院發福利會特地繞開她這個實習生,讓她打掃衛生,拖著不給轉正,放到現在也算是職場霸凌了)。又因為家里很窮,每次送禮都摳摳搜搜,總也送不到人家心坎兒上,哪怕是親戚,也不樂意幫忙,不得已這才踏上了「北漂」之路。
所以你看,這種生存困境,會平等地發生在任何年代的普通人身上。而大多數普通人也根本沒得選,都是被生活的壓力推著往前走。
還記得2015年,賈樟柯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談及電影《山河故人》的創作理念,他說:
「我們習慣用GDP等數據來衡量時代發展,但那些在快速發展中跌倒的人、被時代列車甩出軌道的人,他們的感受同樣值得被記錄?!?/blockquote>其實這句話也恰好說明了,在平行時代中,個體的命運也有不同。當我們把目光從「宋運輝」這樣的幸存者身上移走,會發現有更多被時代巨輪碾過的「李運輝」、「王運輝」們。
老一輩,以及90年代經歷下崗潮的那群人,他們中沒有幾個人享受到什么時代的紅利。
|02時代決定論的迷惑性
我們并不否認,時代對個人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就拿國內改開四十年來說,經濟的騰飛、科技的迅速發展,的確給無數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下海經商潮中,富起來了一批人;互聯網興起時,又有一批小鎮做題家翻身。
也正是因為話筒和聚光燈總是傾向于給到這樣的成功者,才形成了「成功皆因時代」的假象,實際上同時代失敗者占到了90%以上。
社會階級的劃分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排位賽,當大家都從月薪三千漲到月薪一萬,就約等于每個人的社會位次都保持在了原地。
而將個人成就中時代因素的權重夸大到80%以上(實際研究顯示個人因素占50-60%),本質上是對抗「后浪焦慮」的心理防御機制。
現如今,比起工業化時代的線性發展,數字經濟時代是指數級的變化,不斷地有新事物、新職業、新商業模式涌現。
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主義和固有思維來看待問題,比如以前買房、下海就能掙錢,覺得現在沒這好事了,就讓年輕人不要冒險和創新,但當年貸款買房和下海不是冒險嗎?
雖說現在賺錢確實比過去難,但也容易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就像以前的人摘低處的果子容易,現在果子長高了,應該去琢磨如何造梯子、找新樹,而不是躺著說「果子沒了」,讓年輕人都別惦記了。
去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一組數據:2023 年中國新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3000萬戶,其中30 歲以下創始人占比達到了 38.7%。
我們看到了互聯網行業在裁員,但新能源和AI行業在擴招發展,只不過這些行業的從業者因為年輕,積累的時間不夠,還沒有拿到財富上的結果,所以沒法站出來 發聲。
每個時代都有暗門,區別在于鑰匙不同罷了。承認運氣是智慧,而迷信時代是懦弱。
|03 掩蓋努力付出的價值???????????????
時代決定論更可怕的是,它掩蓋了個人付出與努力的價值。
我見過太多在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喜歡問「為什么」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夠擲地有聲地回答「憑什么」就該給你的問題。
我們從學校步入社會的第一步起,就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價值的交換,而所有的價值,都是通過「付出」來換,而不是靠「索取」來要。
找工作時,你說我有學歷,但公司又不能把你的學歷掛在市場上賣了換錢。真正的價值是我會什么、我有什么、我能為公司創造什么,這是用「付出」來換一張offer;
工作中,你說我是碩士、博士,領導憑啥把爛活兒都讓我來干,好活兒從來輪不到我。但你不知道的是,其他人可能只是個本科,但人家也許陪老板打過江山、給老板拉過大單、幫老板辦過私事……那是對方在你之前就付出過了。你現階段干的這些苦活兒,說不定有朝一日也會被定義為你「當年的付出」。
請相信,沒有人會真的不喜歡一個踏實上進、寬容謙遜、不抖機靈的人。而每一個出生于普通家庭還能夠有所成、有積累的中年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一定付出過很多很多。
所以,年輕人下次回家時,不妨問問家里那些真正小有所成的長輩,問問他們年輕時有過哪些困惑、遇到過哪些辛酸、走過哪些彎路,后來又是如何克服這一切的寶貴經驗。
當然,寫到這里,我并不是想勸你一定要走哪一條路,而是想告訴你時代從未薄待過任何人。究竟要選擇什么,就如北師大錢婧教授說過的那樣:「要么想通,要么沖,人生的戰鼓咚咚咚?!?/p>
還記得在《人類群星閃耀時》里,茨威格記錄了十個決定人類文明進程的瞬間。這些故事最動人的部分,從來不是時勢造英雄的傳奇,而是在拜占庭陷落前堅持翻譯古籍的僧侶,在太平洋探險中為土著辯護的傳教士,人性之光的價值,是可以超越時代局限性的存在。
商務合作、稿件邀約、媒體專訪等事宜可直接掃碼添加「劉知趣」(賬號原名稱:知趣同學)的微信,一起「交個朋友」。
互聯網行業 當代青年 中產家庭
| | 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經歷了什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