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小包蟲科
Astroperulidae (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該科僅 1 屬 2 種。屬名Astroperula(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由古希臘語“perula”和“astro”組成,“perula”是“pera”(意為“錢包”)的縮小形式,“astro”意為“星星”;指的是模式物種旋轉的細胞質中的大量黃色雙折射晶體,類似于裝滿閃爍星星的小袋子。模式種:杜氏星小包蟲Astroperula dumacki(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杜氏星小包蟲被贈名給 Kenneth Dumack 博士。他重新發現了Lieberkuehnia wageneri,并與兩名學生一起分離出Claparedellus lachmannii的第一個標本。杜氏星小包蟲產于荷蘭 Gooimeer 湖北部堤壩下被淹沒的玄武巖石上,約 25 厘米深。杜氏星小包蟲是一種單室有機壁有孔蟲,透明無色,表面光滑。靜止時呈球形,移動時兩側對稱。擁有數個伸縮泡、一個偽足柄和偽足,以硅藻為食。
杜氏星小包蟲Astroperula dumacki
小球星小包蟲Astroperula parvipila(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種加詞由拉丁語“pil”和拉丁語“parv”組成,“pil”意為“球”,“parv”意為“小”。因與杜氏星小包蟲相比較小的體形而得名。模式產地:荷蘭 Gooimeer 湖北部堤壩下淹沒的玄武巖石上。除體形較小外,其余形態特征與杜氏星小包蟲相同。小球星小包蟲僅一個標本被發現,它出現在從 Gooimeer 湖采集的裝有一只Claparedellus lachmannii的培養皿中。培養基使用的是未被過濾的 Gooimeer 湖水,因此這只小球星小包蟲很可能是意外被吸管采集并加入到培養皿中的。
小球星小包蟲Astroperula parvipila
2
李氏蟲科
Lieberkuehniidae (Siemensma, Holzmann, Apothéloz-Perret-Gentil, Clau?, Voelcker, Bettighofer, Khanipour Roshan, Walden, Dumack & Pawlowski, 2020)
該科 2 屬 4 種,除Lieberkuehnia buetschlii(Gruber, 1888) 是海生物種外,其余皆為非海生物種。
克氏蟲屬Claparedellus僅 1 種:拉赫曼克氏蟲Claparedellus lachmanni(Khanipour Roshan & Clau?, 2020)。屬被贈名給瑞士科學家 René-édouard Claparède,種被贈名給德國研究者 Johannes Lachmann。
靜止的拉赫曼克氏蟲呈球形,運動時呈卵形至延長梨形或不規則形狀。具有透明、靈活的膜狀壁,厚度不一,有多個收縮泡,細胞質無晶體。靜止的細胞可以在由碎屑和排出的廢物形成的保護蓋下停留數天,這層保護蓋并不堅固,當細胞移動時保護蓋會被留在原地。以藻類、輪蟲和酵母為食。拉赫曼克氏蟲在 4 個不同的生態位中出現。模式產地為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沙丘的生物土壤結皮樣本。在生長在德國 Jüterbog 地區的樹上的干苔蘚中、荷蘭 Castricum 村附近一個沙丘湖和荷蘭 Gooimeer 湖北部堤壩下約 25 厘米深度被淹沒的玄武巖石上也有發現。
拉赫曼克氏蟲Claparedellus lachmanni
Lieberkuehnia屬共 3 種。該屬被贈名給 Nathanael Lieberkühn。模式種:瓦格納李氏蟲Lieberkuehnia wageneri(Claparède & Lachmann, 1859)。
瓦格納李氏蟲是第二種被描述的有孔蟲淡水物種。它被贈名給 Guido Wagener。該種在柏林的來源未知的水瓶中被發現,水被假設為淡水,因為該論文作者描述了瓦格納李氏蟲試圖捕獲一種巨大的淡水纖毛蟲Stentor polymorphus但未成功的情景。瓦格納李氏蟲在瑞士日內瓦 Bernex 附近一個沼澤中沉沒的苔蘚中、德國吉森的一個底部覆蓋著新添加的泳池襯墊的花園池塘中、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附近的一個花園池塘中、愛爾蘭克萊爾島的泥炭和苔蘚上、斯洛伐克土壤苔蘚中被發現。模式標本丟失,后被重新指定。瓦格納李氏蟲的形狀和大小非常多變,靜止細胞或多或少呈球形,運動細胞卵形或拉伸,有收縮泡。由于其最早的描述無法明確地與所有其他相似物種區分開來,加上其模式標本的丟失和對模式產地的懷疑,以及之后的觀察者之間對于棲息地、細胞大小和細胞核等幾個方面幾乎沒有共識,因此早年發現的在歐洲廣布的瓦格納李氏蟲被認為是Lieberkuehnia屬的復合物種,直到 2020 年該物種被重新描述、指定模式標本和模式產地為止。
瓦格納李氏蟲Lieberkuehnia wageneri
沼澤李氏蟲Lieberkuehnia paludosa(Cienkowski, 1876) 在俄羅斯北部雅羅斯拉夫爾和烏克蘭哈爾科夫的淡水沼澤被發現,在瑞士日內瓦 Bernex 附近一個沼澤中沉沒的苔蘚中也有發現。殼柔軟,可彎曲,無色,開口在頂端或略偏側。身體兩側對稱。沒有收縮泡。
3
池異量桿蟲科
Lacogromiidae (Siemensma & Holzmann, 2020)
該科 1 屬 5 種。屬名Lacogromia由拉丁語“laco”和“gromia”組成,“laco”意為“池塘”,“gromia”指的是異量桿蟲屬Allogromia。模式種:蛛網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cassipara(Siemensma et al., 2017)。
帕氏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pawlowskii(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被贈名給 Jan Pawlowski 教授。模式產地為荷蘭布斯姆鎮附近的 Naardermeer 自然保護區的溝渠。外殼膠結,長卵形、梨形或長方形,不透明,由小型、大多無色的扁平礦物顆粒組成。有收縮泡。觀察到的食物:硅藻。
帕氏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pawlowskii
蛛網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cassipara(Siemensma et al., 2017) 的種加詞“cassipara”是拉丁語形容詞,意為“制作蜘蛛網”,指的是該物種的大型網狀偽足。模式產地:荷蘭中部自然保護區內 Crailoo 的淡水池塘 40 厘米深的有機沉積物中。外殼寬卵形至長梨形,有時呈透鏡形或紡錘形,有一層硅質小顆粒,通常或多或少含有來自沉積物的有機顆粒。外殼略柔韌,無色、淺黃色、赭色、棕色或近黑色。雜食性。觀察到的食物:硅藻、藍細菌、絲藻、真菌孢子、輪蟲、小型有殼變形蟲、小型線蟲。
蛛網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cassipara
沼澤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palustris(Thomas, 1961) 在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格拉迪尼亞酸性濕地(pH 4.5~5.4)中被發現。
鱗狀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squamosa(Penard, 1899) 在瑞士日內瓦湖 20~45 米深處被采集到。喜食有殼變形蟲Cyphoderia laevis和硅藻。是日內瓦湖中最豐富的有孔蟲,但在蘇黎世湖中罕見,在布里恩茨湖中中等豐富,在康斯坦茨湖中相當常見。
鱗狀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squamosa
布氏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brunnerii(Blanc, 1886) 被贈名給 D’H. Brunner 教授,在瑞士日內瓦湖所有深度都有發現。外殼大,呈鮮艷的淺黃色,彈性低,由細小的碎屑膠結而成。
布氏池異量桿蟲Lacogromia brunnerii
4
淡水異量桿蟲科
Limnogromiidae (Holzmann & Siemensma, 2020)
該科 1 屬 4 種。屬名Limnogromia由“limnos”和“gromia”組成,“limnos”意為“淡水棲息地”,“gromia”指的是異量桿蟲屬Allogromia。模式種:中華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sinensis(Siemensma, Apothéloz-Perret-Gentil, Holzmann, Clauss, V?lcker & Pawlowski, 2017)。
利氏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leanneae(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被贈名給 Ferry Siemensma 的孫女 Leanne van Beek。模式產地:法國 Dr?me 河離岸邊 5 厘米,30 厘米深處。外殼膠結,呈圓柱形,表面附著大量小型硅質顆粒。靈活,可延伸和彎曲,不透明,由小型、大多無色的扁平礦物顆粒組成,其中大多數顆粒是半透明的。觀察到的食物:硅藻。
利氏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leanneae
黑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nigricans(Penard, 1902) 發現于瑞士日內瓦附近的 Rouelbeau 濕地。
巖棲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saxicola(Penard, 1905) 發現于瑞士日內瓦湖。
巖棲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saxicola
中華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sinensis(Siemensma, Apothéloz-Perret-Gentil, Holzmann, Clauss, V?lcker & Pawlowski, 2017) 發現于中國陽朔市公園湖底,為單室膠結有孔蟲,外殼長 235~411 微米(平均 345 微米),寬 65~75 微米,表面覆蓋有大量硅質小顆粒,黃褐色至棕褐色。它的外殼非常柔軟,可以延伸或彎曲,蟲口可擴展為喇叭形,頸部甚至可以 180° 彎折。它擁有 200 余個大小差不多的細胞核,以硅藻和藍藻為食,但也有可能吃其他東西。
中華淡水異量桿蟲Limnogromia sinensis
5
造蓋蟲科
Velamentofexidae (V?lcker & Clau?, 2020)
該科 1 屬 4 種。造蓋蟲屬Velamentofex屬名由“velamento”與“fex”組成,“velamento”來自拉丁語“velamentum”“velamen”,意為“覆蓋物”,“fex”意為“制造者、建造者”,因其用碎屑和排出的消化物質包裹自己的習性而得名。
迪氏造蓋蟲Velamentofex dujardini(Siemensma & Holzmann, 2023) 被贈名給 Félix Dujardin,他是第一個描述非海洋有孔蟲的人。模式產地:法國 Cardet 附近的 Gardon d’Anduze 河,距離岸邊約 2 米,深度為 10 厘米。靜止和固著的細胞呈球形至卵形,運動時呈梨形至長梨形。有收縮泡。運動的細胞沿著一條粗長的偽足遷移,帶有 1 條或 2 條長的拖尾絲狀結構。這樣的偽足絲狀結構可以延伸到超過 1000 微米的長度。當細胞變得靜止時,它們向四面八方伸展偽足以尋找食物。靜止細胞的偽足網絡形成 2~4 條主要絲狀結構,有時延伸超過 1 厘米。這些主要絲狀結構定期改變位置,長度不一。在幾天之內,固定的細胞會用食物顆粒和消化殘渣包裹自己,構建一個保護性覆蓋物。細胞還會在空的有殼變形蟲如Netzelia corona、Pseudonebela africana或Difflugiasp. 的殼中,或在死亡的藻類細胞、橈足類、水蚤的空殼中定居。在一個N. corona殼中觀察到了 4 個迪氏造蓋蟲標本。細胞經常在一個地方停留幾天甚至幾周,有時長達 3 周。它們在保護性覆蓋物中分裂。迪氏造蓋蟲以綠梭藻屬Chlorogonium為食和制造保護性覆蓋物的原材料,生活在Difflugiasp. 殼中的迪氏造蓋蟲也會制造保護性覆蓋物。當 vannellid 變形蟲存在時,它們就不會攝取其他食物。
迪氏造蓋蟲Velamentofex dujardini
柏林造蓋蟲Velamentofex berolinensis(V?lcker & Clau?, 2020),被贈名給產地德國柏林。模式產地為德國柏林萬湖(Wannsee)哈維爾河(River Havel)1 米深的水生植物上。它是該屬的模式物種。卵形,有一個非常薄且極其靈活的透明膜狀外殼。細胞質無色、微黃色、棕褐色或綠色,有收縮泡,以硅藻和綠藻為食,有時細胞會被碎屑覆蓋。
柏林造蓋蟲Velamentofex berolinensis
蒂羅爾造蓋蟲Velamentofex tyrolensis(V?lcker & Clau?, 2020) 被贈名給產地奧地利蒂羅爾州。模式產地為奧地利蒂羅爾州圣烏爾里希附近的 Sima 沼澤水下的泥炭蘚中。細胞呈卵形,有一個非常薄且極其靈活的透明膜狀外殼,通常附著有細菌。外殼周圍有一層厚的黏液狀材料,被食物顆粒和消化殘渣覆蓋,這常常使得細胞難以識別。細胞質微黃色,細胞有收縮泡。細胞在黏液狀材料層內繁殖,子細胞通常留在該層內。休眠階段周圍有一層薄薄的黏液狀材料,幾天后這層材料變得明顯更厚且多層。以藍細菌、硅藻等藻類、輪蟲和酵母為食。
蒂羅爾造蓋蟲Velamentofex tyrolensis
薩克森造蓋蟲Velamentofex saxonensis(V?lcker & Clau?, 2020) 被贈名給產地德國薩克森州。模式產地為德國霍默斯多夫 Hormersdorf 附近泥炭沼澤區的沉水泥炭蘚中。細胞卵形,有一個非常薄且極其靈活的透明膜狀外殼,通常附著有細菌。外殼被一層寬闊但不易觀察的黏液狀材料包裹,這層材料被食物顆粒和消化殘渣覆蓋,常常使得細胞難以識別。細胞質微黃色,含有許多食物泡,有收縮泡,細胞在黏液狀材料層內繁殖,子細胞通常留在該層內。休眠階段周圍有一層薄薄的黏液狀材料,幾天后這層材料變得明顯更厚且多層。以藍細菌、硅藻等藻類、輪蟲和酵母為食。
薩克森造蓋蟲Velamentofex saxonensis
未完待續
文中部分圖片版權來源不詳,無法與著作權人一一取得聯系,未能及時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關著作權人可與我們聯系。
海洋歡樂谷
微信ID:haiyanghuanlegu
海洋歡樂谷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與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聯合創辦,致力于打造海洋科普精品,傳播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宣傳海洋意識教育,分享海洋文化創意設計靈感。
征稿啟事
朋友們,歡迎向海洋歡樂谷投稿!
無論是文章、攝影、漫畫、美圖、動圖、視頻還是音頻,只要稿件能體現出海洋的奇、趣、美,展現海洋魅力,我們都來者不拒!稿件一經采用,即可獲得相應稿酬!來稿請發郵箱:
haiyanghuanlegu@163.com。
期待與您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