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視財經 文羽
編輯 | 西貝
華夏基金,中國公募的老牌勁旅,位居行業規模“第二把交椅”。
作為行業老二,華夏基金去年有著看似不錯的業績數據。
據中信證券的業績快報,2024年華夏基金實現營業收入80.31億元,凈利潤21.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61%和7.2%。
然而,簡單的財務數字背后無限細分,從不同維度能看出不同的治理景象。
更為重要的是:上述業績增幅,與華夏基金持有人的投資體驗難以劃上等號。
部分投資者將養老用途的資金托付給這家公募,但持有體驗難言“舒適”。
養老產品“破凈”
作為中國基金巨頭,華夏基金在養老產品的布局持續多年,更曾與海外公募巨頭進行合作,一度在此領域“顯露度”頗高。
早在2018年,中國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獲批之時,華夏基金在當年和養老金領域專家富達國際建立獨家合作伙伴關系。
此后,華夏基金陸續發行了多只封閉型的養老目標日期基金、養老目標風險基金。
據公開報道,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在2024年末在一場論壇表示:如果要實現投資者投資體驗的提升,單一產品不再是一個終極的答案,更多的答案是構建一個組合,提供一個解決方案。
實際上,公募推出的養老基金就是一種組合方案,穿透之后以FOF(基金中的基金)面向普通投資者。
以華夏養老2055五年持有混合為例,最新凈值僅為0.6933(2025年2月27日),這只產品成立日期為2021年5月18日。
還差三個月,上述養老產品運作就要滿四年時間,但凈值卻遠遠低于一元面值。
顯而易見,這只產品處于“破凈”狀態,而且距離回本的一元面值有著三十個百分點的距離。
這多多少少對投資者產生如下尷尬影響。
比如:遠低于1元的凈值數據,容易讓投資者產生心理恐慌,誤以為基金處于虧損狀態,從而影響投資信心。
再如:基民對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產生質疑,尤其是如果基金長期表現不佳,特別是持有超過三年依然無法盈利。
更為重要的是,一只產品凈值無法及時修復凈值,但基民每年依然要上繳管理費、托管費等,則會讓投資者對基金管理人失去信心。
近三年以來,中國公募市場凈值回撤顯著的產品不在少數,但一只標榜為養老的產品,讓如今養老前景不確定的基民大軍如何安慰自己。
對于華夏上述產品,這通常需要市場有著系統性行情,疊加基金經理能夠踩準市場節奏,實現30%的上漲才能夠讓首批投資者回本,到了2026年5月就要結束第一個五年封閉期了,對基金經理和投資者的心理都是一種考驗。
面對上述中風險等級產品的凈值曲線,再結合2025年1月李一梅的公開撰文:面對超7億戶個人投資者,基金業增加資產豐富度,持續提升投資者持有體驗;堅定推進降費讓利,加大基金分紅力度,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獲得感。
微妙的聯系
觀察發現,華夏基金發行了多只養老產品,包括目標日期為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和2055年,另有數只封閉期一年、三年和五年的養老定位的產品。
在整個行業內,華夏基金可謂養老產品線布局全面的公募管理人。
統計發現,“破凈”的產品包括:華夏福澤養老目標2035三年持有混合、華夏福源養老目標2045三年持有混合、華夏安盈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混合、華夏均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混合、華夏均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混合。
雖然基金產品跌破凈值并非罕事,但養老產品“破凈”,反映出基金經理并沒有平滑凈值曲線的深度功力,而基民購買養老基金就是力求穩健,而不是苦苦等待凈值曲線的回升。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與公募行業的銷售導向有著微妙關系。
公開報道中,2022-2024年全行業累計超過10只養老FOF清盤,多與基金規模過于迷你而觸碰清盤線有關。
這種情形直接打碎了注資參與養老基金投資的基民計劃,而數年前養老FOF興盛之時,各大公募均賣力營銷,而如今隨著市場銷售熱點的變化,基金機構的持續營銷投入也在降低,甚至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看看歷年主動選股策略的爆款基金、指數ETF的火爆發行、賽道產品的賣力營銷,都能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
多重壓力
據天天基金網,截至目前華夏基金的基金數量高達814只,對應1.69萬億元的規模,究竟背后一家管理人投入多少精力和成本在發行階段?在后續運作階段,特別是業績不佳、規模萎縮的階段,給了多少支持?
與養老FOF的困境一樣,華夏基金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也有類似境況。
熟悉公募市場的基民想必了解,華夏基金過去數年大力推行ETF,幾乎成為了中國版的先鋒領航,在權益投資者群體中影響頗大。
據公開報道,截至今年2月中旬,華夏基金的ETF有超過七成的規模不足10億元,且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基金規模沒有超過1億元。
迷你ETF的潛在風險被外界知曉。通常來講,迷你ETF流動性較低,同時有較高的價格波動風險和清盤風險。
這里面就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營銷思維對基金管理的影響。
諸多公募機構均在發行階段十分賣力,與代銷渠道緊密配合,后者也會在新發基金階段獲得更高的激勵。
然而,當基金運作之后,以及遇到相關操盤難題導致凈值表現不佳,持續營銷的影子就很難見到。
那么,相關基金階段性處于“破凈”或者規模不斷萎縮之時,基金公司的營銷重點若只盯著“風口”上新發基金,可能引發多重潛在風險。
比如:缺乏新資金流入,加上投資者可能因虧損而贖回,基金規模會不斷縮小,進而影響基金經理的投資操作,形成負向循環。
再如:產品規模迷你,或者凈值長期處于回撤的顯著位置,同時缺乏基金管理人的及時溝通和持續營銷,那么將進一步影響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場聲譽。
又如:基金長期處于不良狀態卻占用市場資源,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市場的資金利用效率,疊加諸多產品設置封閉期,基民無法隨時贖回,無法進行資產組合的重新配置,喪失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華夏基金需要面對上述難題進行一番思量和科學規劃,投資不僅僅是投資本身的事情,也涉及著與基民的溝通,而且這一鏈條都需要以基民的利益為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