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全國超過1.4億退休人員的目光,正聚焦于本年度養老金調整通知的發布窗口。按照近年規律,7月中旬發布國家層面通知的可能性較大,各地隨后將密集出臺實施細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改革十年過渡期結束后的首個完整運行年度。伴隨調整窗口臨近,一個具體而現實的關切在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以下簡稱“事退人員”)群體中浮現:在2025年的養老金調整中,我們的實際漲幅能否達到2.5%至3%這一預期區間?
第一、規則統一:事退企退“一碗水端平”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養老金調整的基本規則對所有退休人員一視同仁。自2021年起,國家每年的養老金調整通知均明確要求“實現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調整辦法統一”。
這一原則在2022、2023、2024年得到延續,2025年亦不會例外。
無論退休前供職于機關、學校、醫院,還是各類企業,養老金增加的計算方式,均嚴格遵循“定額調整 + 掛鉤調整(與繳費年限、基本養老金水平掛鉤) + 適當高齡傾斜”的統一框架。不存在針對事退人員的特殊限制性條款,調整規則本身對所有人公平開放。
第二、現實差異:高基數下的“增幅困境”
盡管規則統一,事退人員群體在實際漲幅上卻常面臨“數字困境”——基數越高,同等增額下的比例越低。這不是規則歧視,而是數學規律的客觀體現。
實例解析:高基數如何拉低漲幅?
以2024年山西省養老金調整方案為例(假設今年結構類似):
定額調整:每人每月增加35元(普惠)。
掛鉤繳費年限:每滿1年增加1.03元。
掛鉤養老金水平:按本人2023年12月基本養老金的1%增加。
高齡傾斜:70歲以上增加25-27元(額外,非人人有)。
假設一位山西省事退人員:
工齡40年
2023年12月養老金:8000元/月
非高齡(暫不享傾斜)
其2024年可增加金額計算:
= 定額35元 + 工齡掛鉤 (40年 * 1.03元) + 養老金水平掛鉤 (8000元 * 1%)= 35元 + 41.2元 + 80元= 156.2元
其實際漲幅 = 156.2元 / 8000元 ≈ 1.95%
可以看到,即使所在省份的整體調整目標是圍繞3%設計(如2024年),對于這位養老金基數高達8000元的事退人員,其實際漲幅顯著低于2%,更難以觸及2.5%-3%的區間。
核心原因在于:高基數使得掛鉤調整中“按比例增加”的部分(80元)雖絕對額可觀,但其占基數的比例(1%)本身較低;而定額調整(35元)和工齡掛鉤(41.2元)這類固定或半固定增額,對高基數的“稀釋”效應更為明顯——35元僅占8000元的0.44%。
第三、2.5%-3%的漲幅:誰更有望觸及?
那么,2.5%至3%的漲幅在事退人員群體中是否完全不可能?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可能出現在養老金基數相對偏低的事退人員身上。
低基數者的“比例優勢”:
同樣以山西省2024年方案(結構)為例,假設另一位事退人員:
工齡30年
2023年12月養老金:4000元/月(低于事退人均四五千元的水平)
非高齡
其2024年可增加金額計算:
= 定額35元 + 工齡掛鉤 (30年 * 1.03元) + 養老金水平掛鉤 (4000元 * 1%)= 35元 + 30.9元 + 40元= 105.9元
其實際漲幅 = 105.9元 / 4000元 ≈ 2.65%
這位養老金基數4000元的事退人員,其漲幅達到了2.65%,落入了2.5%-3%的區間。原因在于:定額調整(35元)和工齡掛鉤(30.9元)這部分固定增額,對其4000元的基數貢獻了更大的比例(合計約1.65%);而按比例掛鉤部分(1%)雖絕對額少(40元),但占比未變。
高齡傾斜的“助推”作用:
若上述兩位退休人員均滿足高齡傾斜條件(如年滿70歲,額外增加25-27元):
高基數(8000元)者:增加約156.2 + 26 = 182.2元,漲幅≈ 2.28% (仍低于2.5%)。
低基數(4000元)者:增加約105.9 + 26 = 131.9元,漲幅≈ 3.30% (可能超過3%)。
可見,高齡傾斜這筆固定增額,對低基數退休人員提升漲幅比例的效果更為顯著。
第四、2025展望:事退群體整體漲幅恐難達2.5%
結合當前信息與歷史規律,對2025年事退人員養老金漲幅可做如下預判:
整體漲幅預期低于企退:鑒于全國超過1億企退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低于2000多萬事退人員(后者普遍在四五千元以上),在統一調整規則下,事退群體因其整體基數更高,其平均漲幅將大概率低于企退群體平均漲幅。
觸及2.5%-3%屬少數:在事退人員內部,養老金水平處于本群體人均線以下(如低于4500元)且可能享有高齡傾斜者,其漲幅有較大概率達到甚至超過2.5%,部分人可能觸及3%。
然而,這類人員在2000多萬事退人員中占比有限。對于占據多數的、養老金水平在人均線及以上的事退人員,其2025年的實際漲幅很可能低于2.5%,相當一部分人甚至在2%以下。
全國漲幅水平是關鍵背景:最終,所有退休人員的實際漲幅都受制于國家設定的整體調整比例。若2025年全國總體漲幅目標定在3%左右,事退人員平均漲幅可能僅在2%上下浮動;若總體目標低于3%(如2.5%或更低),則事退群體的平均漲幅將相應進一步下探。
結語:理解規則,理性看待“百分比”
2025年養老金調整大幕即將拉開。對于廣大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而言,理解“統一規則下,高基數必然導致增長比例相對較低”的客觀規律至關重要。
追求2.5%-3%的漲幅,對于大多數養老金水平較高的事退人員而言,在數學規則和當前調整框架下,確屬不易企及。這并非制度不公,而是計算方式的必然結果。
真正衡量調整效果的,應是每月實際到賬金額的切實增加。無論增幅百分比是1.95%還是2.65%,最終增加的156.2元或105.9元,都是養老金待遇實實在在的提升。
在并軌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統一、透明的調整規則,正是制度公平性的最好體現。讓我們靜待通知,理性解讀,安心享受這份來自制度的晚年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