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中原腹地,河南登封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獨具魅力的書法大家 —— 睢根尚。他的人生,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與書法緊密交織,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璀璨的印記。從成長的懵懂啟蒙,到工作生涯中與書法的奇妙緣分,再到對書法藝術的執著探索與創新,睢根尚用他的雙手,書寫出了屬于自己的乾坤同體的墨韻傳奇,其書法藝術不僅在國內熠熠生輝,更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獨特使者。
嵩岳靈輝啟墨緣:成長背景與啟蒙
1956 年 7 月 16 日,睢根尚出生于登封中岳辦事處新店。登封,這座素有 “文武登封” 美譽的城市,宛如一顆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文化明珠。這里是 “佛道儒” 三教薈萃之地,禪宗與武宗文化在嵩山腳下蓬勃發展,如同一股源源不斷的清泉,滋潤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睢根尚自幼便浸潤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嵩山的巍峨壯麗、古寺的晨鐘暮鼓、書院的朗朗書聲,都成為了他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童年的睢根尚,最初的志向并非投身于書法藝術的懷抱,而是對少林武功充滿了向往。在那個充滿熱血與激情的年紀,他渴望像武俠小說中的英雄豪杰一樣,練就一身絕世武功,行俠仗義。
命運的轉折總是在不經意間降臨。15 歲那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睢根尚與幾個同學一同上山游玩。在山林間,他們偶遇了一位留著長胡子、仙風道骨般的老人。老人見這群孩子活潑可愛,便興致勃勃地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相傳唐盛時期,大書法家司馬承禎在靜坐修煉時,偶然發現兩只燕子的尾巴交叉在一起,地上的倒影形成了一正一反的兩個 “人” 字。司馬承禎深感奇妙,于是嘗試用雙手書寫,竟真的寫成了一正一反的字,由此創造出了獨特的書法形式。
這個故事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睢根尚的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從那一刻起,他對雙手書法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好奇與向往。他開始在心中默默琢磨,如何才能像司馬承禎一樣,用雙手書寫出奇妙的文字。也許,這便是命運的安排,讓睢根尚在懵懂之中,踏上了與書法藝術結緣的道路。
此后,睢根尚對書法的熱愛愈發濃烈。他開始遍臨諸家名帖,無論是王羲之的飄逸靈動,還是顏真卿的雄渾大氣,亦或是柳公權的剛勁挺拔,他都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其中的養分。在嵩山的每一處有書法遺跡的地方,都能看到他專注的身影。他常常拿著筆和本子,一駐足便是半天,仔細揣摩著古人書法的筆法、結構和神韻,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的書法大家們進行著一場場心靈的對話。
職涯途上墨香伴:工作經歷與書緣
1978 年,睢根尚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參加工作了。最初,他被分配到農業局,然而,在這之前,他的經歷也頗為曲折。1975 - 1976 年,他在中牟農校學習,畢業后卻未能立即分配工作,只能回村務農。即便如此,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從未熄滅。1978 年,他還短暫地當過民辦教師,這段經歷讓他更加懂得了責任與擔當。終于,在 1979 年,通過考試,他正式進入農業局上班,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
在工作中,睢根尚始終保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他在東金店庫莊駐村工作隊下鄉時,因其一手漂亮的字引起了領導的關注。這一小小的契機,如同星星之火,為他的書法之路帶來了新的機遇。不久后,一紙調令將他調到了信訪辦公室工作。在信訪辦,他需要處理各種復雜的信訪案件,經常下鄉調解糾紛。在這個過程中,書法成為了他與群眾溝通的橋梁。他工整的字跡、真誠的態度,讓群眾們感受到了他的用心,也為他順利解決問題增添了助力。
例如,在處理雙廟溝的一起涉及高姓人家的民事糾紛時,睢根尚帶隊前往。他不僅憑借著出色的溝通能力和公正的態度,與當地群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還在工作之余,為群眾書寫一些標語和信件。他的書法作品讓群眾們贊不絕口,也讓原本緊張的糾紛處理氛圍變得更加融洽。最終,他順利地解決了問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贊譽。
1984 年,睢根尚被任命為下鄉副書記、經聯社主任,前往白坪鄉工作,當年被選為鄉長。在那里,為當地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依然沒有放棄對書法的熱愛。他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在辦公室里揮毫潑墨,書法成為了他緩解工作壓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在鄉鎮工作期間,他的書法才華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他為有關部門撰寫的材料,因其字跡優美、內容詳實,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夸贊。他的書法,不僅為他的工作增色不少,也讓他在當地聲名遠揚。
之后,睢根尚的工作崗位不斷變動,他先后到東金店鄉、民政局、農機局、醫藥公司、登封市小康辦公室等單位任職。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同時,書法也始終伴隨著他,成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農機局工作時,由于工作相對沒那么繁忙,他終于有了更多的時間深入練習書法,這也為他后來在書法藝術上的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墨海逐波恒志守:書法探索與堅持
在農機局的日子里,睢根尚仿佛進入了一個書法的世外桃源。工作之余,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法的練習中。此時,他的書法之路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變 —— 他開始嘗試雙手寫字。
起初,這一想法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書法同行們認為他不務正業,覺得反字難辨認,不如專注于練習正規書法。然而,睢根尚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深知,書法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其形式和內涵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甲骨文、石鼓文等古文字,雖然很多人難以辨認,但它們卻是中國漢字書法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書法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歷史。著名美術大師韓美林創造的天書,也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了眾多書法家的贊美。
睢根尚堅信,自己對雙手書法的探索并非是離經叛道,而是在傳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和突破。他不顧外界的質疑和壓力,一心沉醉在自己的書法世界里。他從最基礎的筆畫開始練習,右手熟練地書寫正字,而左手則艱難地嘗試書寫反字。一開始,左手寫出的字歪歪扭扭,極不工整,但他毫不氣餒,日復一日地堅持練習。
在練習過程中,他不斷總結經驗,調整書寫方法。他發現,雙手同時寫字,關鍵在于掌握平衡和協調。右手寫字時,左手要跟著右手的節奏和力度,同時還要注意反字的結構和筆法。這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和耐心,稍有分心,就會導致兩邊的字不協調。為了克服這些困難,睢根尚常常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他還從自然萬物中汲取靈感。嵩山書院那棵生長了 4500 年的松柏,在他眼中,樹的造型就如同書法上的點、橫、撇、捺等筆畫,充滿了靈動與變化。他常常對著這棵古樹發呆,思考著如何將自然的神韻融入到書法之中。他從鳥兒飛翔的姿態、流水潺潺的韻律中,領悟到了書法的節奏和動感。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睢根尚的雙手書法逐漸有了起色。他不僅能夠雙手同時書寫相同的字,還能夠挑戰更高難度的雙手同時書寫不同的字,一個寫正字,一個寫反字。他將這種獨特的書法形式命名為 “乾坤同體書法”,正字代表乾,反字代表坤,一陰一陽,體現了陰陽平衡的哲學理念。
在這個過程中,睢根尚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書法界的前輩。他們對睢根尚的探索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也在書法技巧和理論方面給予了他很多寶貴的建議。睢根尚虛心接受,不斷改進自己的書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陰陽合璧韻初成:乾坤同體書法源起
隨著對雙手書法的深入探索和練習,睢根尚的 “乾坤同體書法” 逐漸走向成熟。他的作品不僅在形式上獨具特色,更在內涵上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文化表意上來看,睢根尚的乾坤同體書法完美地切合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陰陽廝守、交合相生的理念,與華夏美學的審美標準高度契合。他將華夏傳統的哲學思想、處世理念和審美意識巧妙地融入到筆墨之中,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部生動的文化典籍,詮釋著《周易》中 “立象以盡意” 的智慧,也傳遞著《論語》中 “仁善”“中庸” 的教化精神。
以他的楷書作品為例,如辛稼軒詞?青云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此作品從唐楷顏柳入手,結體穩重肅穆,行筆疾徐有度。在筆墨的運用上,既展現了道學的剛柔相濟,又體現了儒學的 “中庸”“沖和” 理念。每一個筆畫都蘊含著力量與韻味,仿佛在訴說著古人的豪情壯志與溫婉情懷。
而行書作品,如唐詩《清晨入古寺》《絕頂橫臨日孤峰》,筆性頓挫磅礴,使鋒逆轉斂放呼應,不激不勵。作品中,道學的 “交合相生” 理念貫穿始終,構建起楷書與行書之間獨特的關系,同時彰顯出儒學 “正文、正氣” 的情趣。字里行間,仿佛能讓人感受到詩人在清晨踏入古寺時的寧靜與虔誠,以及站在絕頂之上俯瞰群山的豪邁與豁達。
草書作品,如毛澤東詞《七律?紅軍不怕遠征難》、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則體勢縱心奔放、用筆起伏連卷。在狂逸之中,又能收放有度,不違筆勢;意境放達而守雅正不妄,盡顯 “無為而為” 之趣和智守方圓之意。那飛舞的筆墨,仿佛是對歷史的激昂訴說,是對英雄豪情的盡情揮灑。
隸書作品,如《奉舉孝廉》,則守陽剛之性、陰柔之韻。作品中既有《張遷碑》體勢之方,展現出莊重與肅穆;又有《乙瑛碑》柔肌之筋意,體現出細膩與靈動。道之 “懷柔” 與儒之 “剛正” 之意在筆墨間相得益彰,讓人感受到隸書獨特的魅力。
在技法傳承方面,睢根尚的書法主脈與王羲之書法歷史鏈條緊密銜接。他的楷、行書用筆存筋藏鋒,滅踏隱端,毫非浮怯,落鋒肯定,字字意別,行行明媚相成,呼應揖讓承接,盡顯王書 “根” 的氣脈法度。如作品《早枯鷹眼疾》《蘭草已成行,酒氣沖天飛》,從中可清晰地看到王書氣度風韻的遺留,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書法的神韻在字里行間流淌。
他的草書作品具氣達乎道混元之理,陰氣明達華壁立,陽氣泰有風神生,方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動險峰,內盈外虛,收之流注,發之靜收,深得智永之法度。例如毛澤東詞《沁園春雪?北國風光》,雖為章草,但以氣用筆,守中側變,線性清和,氣息雅正,得之于智永章節《千字文》的筆情、勢意、韻律與漢章草書之風骨承接,讓人感受到一種古樸而典雅的氣息。
在用筆性、走勢、節律等方面,睢根尚的作品顯見對趙體蘊意趣溢流。他的作品如《藏書儲寶 論茶》《虎嘯山谷》,用筆法嚴謹精到,體勢的雅正,線條節律交合的清和情緒,都顯示了對趙書風格情趣整體性把握的蘊納,著重體現了對趙書 “結字因時而轉,用筆千古不易” 持守中的承接變化關系,在傳承中又展現出自己的創新與突破。
結體之開合分割自然,走勢之節律輕松等元素成為睢根尚作品解構、建構的要素所生成的體勢,與啟功書法體勢貫通。然而,他的書作結體又具有率意自由性,使體勢的形態給人的率真感覺更加鮮明。從單字架構,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關系點和作用力,都能十分明顯地顯示出其與啟功書法體勢的關聯,同時又彰顯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筆端逸韻綻華光:睢根尚書法藝術賞析
睢根尚的書法藝術,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當代書法的領域之中,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他的作品,無論是從筆法、結構,還是從意境、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
從筆法上看,他的用筆豐富多樣,剛柔并濟。在楷書和行書作品中,他繼承了傳統書法的精髓,用筆細膩而精準。起筆時,藏鋒逆入,如蒼松扎根于巖石之中,穩健而有力;行筆過程中,中鋒用筆,力透紙背,線條猶如鋼絲般堅韌而富有彈性;收筆時,或回鋒收筆,含蓄內斂,或露鋒收筆,瀟灑自如。這種精湛的筆法運用,使得他的字筆畫飽滿,富有立體感和質感。
在草書中,他的用筆則更加自由奔放,充滿了激情與活力。筆鋒在紙上縱橫馳騁,時而如蛟龍出海,氣勢磅礴;時而如行云流水,飄逸靈動。他善于運用墨色的變化來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濃墨處如高山墜石,震撼人心;淡墨處如輕煙繚繞,意境深遠。通過筆墨的輕重、緩急、虛實變化,他將草書的韻律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結構上看,睢根尚的書法作品注重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與協調。在楷書和行書作品中,他的字結構嚴謹,端莊大方,每一個筆畫都恰到好處地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猶如一座精心構建的建筑,穩固而美觀。同時,他又注重筆畫之間的顧盼生情,使整個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例如在他的楷書作品中,筆畫之間的穿插、避讓十分巧妙,既體現了漢字的結構之美,又展現了書法的靈動之韻。
在草書中,雖然字的形態變化較大,但他依然能夠保持整體的和諧統一。他通過巧妙地運用筆畫的長短、疏密、大小等變化,使字與字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一種連貫的氣勢。每一行字都像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既有波瀾壯闊的氣勢,又有蜿蜒曲折的韻律。
在意境方面,睢根尚的書法作品能夠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讓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之中。他的楷書作品,往往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讓人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內心也能得到一種平靜與安寧。而行書作品則更具動感和活力,讓人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草書作品則充滿了激情與豪邁,能夠激發觀者內心的情感共鳴,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藝術沖擊力。
從文化內涵來看,睢根尚的書法作品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他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儒家的 “仁善”“中庸” 觀念以及道家的陰陽平衡思想融入到書法創作之中,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價值。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不僅僅是筆墨的組合,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表達,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詮釋。
墨香遠播鑄殊榮:藝術成就與社會擔當
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探索,睢根尚在書法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廣泛傳播,受到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喜愛,還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為中國書法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是中國書協會員,這一身份是對他在書法藝術領域專業水平的高度認可。作為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他肩負著推動書法與美術融合發展的重任,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藝術交流活動,為促進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為中國國家書畫院名譽院長,睢根尚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高尚的藝術品德,為書畫院的發展提供著指導和支持。他的作品成為了書畫院的一張亮麗名片,吸引著眾多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前來學習和交流。
中華乾坤同體書法協會會長的身份,讓睢根尚成為了乾坤同體書法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領軍人物。他致力于推廣乾坤同體書法,通過舉辦展覽、培訓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一創新的書法形式,為書法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中韓文化交流特使,睢根尚多次前往韓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他的書法作品在韓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成為了中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通過書法這一藝術形式,他向韓國人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了解。
在河南省直機關書法美術家協會,睢根尚擔任副主席一職,積極推動機關內部的書法藝術發展,組織各類書法培訓與展覽活動,提升機關工作人員的藝術素養,讓書法藝術在機關單位中生根發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作為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他深入挖掘炎黃文化與書法藝術的內在聯系,以書法為載體傳承和弘揚炎黃文化,助力文化尋根與民族精神的凝聚。
身為鄭州市政協常委,睢根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文化事業發展建言獻策。他關注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為書法藝術的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與支持。在鄭州市嵩山書畫院擔任名譽院長期間,他憑借豐富的藝術經驗與廣泛的人脈資源,為書畫院的發展規劃藍圖,吸引眾多優秀藝術家入駐,提升了書畫院在業界的影響力。而作為鄭州市老干部書畫院副院長,他悉心指導老干部們的書法創作,鼓勵他們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豐富老干部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書法藝術成為他們晚年生活的一抹亮色。
登封市對外文化交流首任特使的身份,賦予了睢根尚傳播登封文化、展示登封形象的重任。他向塔溝武校及社會各界捐贈嵩山七十二峰詩詞書法卷一萬一千余冊,大力宣傳嵩山文化,為登封文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貢獻力量 。
作為登封市慈善總會名譽會長,他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多次義賣自己的書法作品,將所得款項用于慈善事業,用藝術的力量傳遞愛心與溫暖,展現了一位藝術家的社會擔當。在全國慈善及救災活動中,睢根尚捐贈一萬一千余幅作品,因此榮獲鄭州市愛心慈善大使稱號。
2021 年 7 月 10 日下午,鄭州慈善總會、登封市慈善總會聯合舉辦的百幅書法慶黨百年華誕暨第四屆 “磨心勵志” 夏令營開營儀式在鄭州慈善文武學院舉行。睢根尚發起 “百幅書法慶百年華誕” 主題書法作品展,作品從黨史文化、傳統文化、武術文化、嵩山文化等方面,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活動中,睢根尚將親筆所書的一百余幅書法作品無償捐贈給鄭州慈善事業,用于 “兩個一” 工程(面向全社會收養 100 名孤兒,免除一切費用;招收 1000 名留守兒童,學費全免)。鄭州慈善總會副會長王萬民接受捐贈,并為睢根尚先生頒發榮譽證書。
2000 年 5 月 4 日,前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軍委主席華國鋒同志為他書寫 “德藝雙馨”,這無疑是對他在品德與藝術成就上的極高贊譽。這份榮譽不僅是對睢根尚過往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勵他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2011 年 6 月 6 日,國務院新聞辦專為他的書法藝術拍攝了一部長達 50 分鐘的紀錄片,并在友好國家大使館播放。這一舉措讓睢根尚的書法藝術走向了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增進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理解。
睢根尚還經常與毛主席女兒李訥一行共同參加大型慶典或紀念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他的書法作品成為了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紐帶,以藝術的形式緬懷偉人,傳承紅色基因。2013 年 10 月 15 日,在全國紀念習仲勛同志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展文化活動中,他的兩幅作品 “實干興邦 空談誤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榮獲金獎,并被老革命活動家收藏。這不僅體現了他書法藝術的高超水準,更彰顯了他對時代精神的深刻理解與積極響應。
在香港,睢根尚也有著獨特的經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主任張冬霞與香港的張素萍是結拜姐妹,張素萍為睢根尚在香港提供了一個有兩間房的工作室。每次前往香港,張素萍都會貼心安排好住宿等事宜。在工作室中,睢根尚潛心創作,用書法與香港各界人士進行文化交流。盡管工作室沒有直接的經濟收入,但它成為了睢根尚傳播書法文化的重要據點。中聯部在香港的副部長楊勇,負責宣傳工作,睢根尚在港期間與他們也有著密切接觸,通過書法活動,促進了香港與內地在文化層面的深度交流,讓香港同胞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睢根尚的書法藝術成就,猶如一座閃耀的燈塔,照亮了當代書法藝術的創新之路。他的乾坤同體書法,不僅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從成長背景的文化滋養,到工作生涯中與書法的不解之緣,再到書法藝術的探索、形成與輝煌成就,睢根尚用他的一生書寫了一部關于書法的傳奇。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睢根尚將繼續以筆為劍,在墨海之中劈波斬浪,創造出更多令人驚嘆的書法佳作,讓中國書法的光芒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得更加絢爛奪目。(閆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