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3月7日消息,目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2024年經濟數據已全部出爐。從GDP增速來看,深圳、成都、青島領跑,分別是5.8%、5.7%、5.7%。
除上述3個城市外,還有6個城市GDP增速超過5%,分別是廈門(5.5%)、濟南(5.4%)、寧波(5.4%)、武漢(5.2%)、大連(5.2%)、沈陽(5.2%)。以上9個城市超過全國增速(5%)。
為什么有些城市的增速放緩,而另一些城市卻能“逆襲成功”?
資料圖 圖據IC photo
為何是它們領跑?
作為GDP僅次于上海、北京的城市,深圳的增速也不容小覷。其3.68萬億元經濟體量背后,藏著兩個關鍵密碼: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的雙輪驅動。
這座“中國硅谷”已形成包含2.5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矩陣,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位居全國城市第一。其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下簡稱“戰新產業”)增加值超1.5萬億元,占GDP比重突破42%,已提前完成深圳在2022年時提出的目標,也意味著戰新產業已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引擎。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4年數據,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增長18.9%,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強度達6.46%。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93.3%。
成都過去一年,GDP總量達到了2.35萬億元,全國排名第七。服務業對于成都的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去年成都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7成。
過去幾年來,消費都是全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坐擁龐大人口、超大規模市場、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和國際消費中心等優勢的成都,成了最大受益者之一。
“人的流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口導入對當地經濟增長貢獻非常大。”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告訴紅星資本局,2023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增加13.5萬,與北京的人口差距縮小至50萬人以內,目前排名全國第四,僅次于重慶、上海、北京。
2024年成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了10327億元,全國排第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年度報告(2023)》顯示,成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整體競爭力指數位居全國第四,僅次于上海、北京和廣州。
不但能消費,也能吸金。去年,成都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款余額達6.27萬億元,排名全國第六,這一數據是城市經濟活力和資金吸引力的直接反映。其存款余額增速達到7.7%,遠高于全國平均增速。
從產業看,成都還是我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該產業在過去幾年打破了東部城市對萬億產業的壟斷。目前成都已有3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總量與上海、廣州并列,僅次于深圳。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被視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工信部先后發布的三批名單,成都共有3大集群躋身其中:成都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成渝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
再看青島,如果從城市GDP排名來看,2024年青島以全市生產總值16719.46億元位列第13名。與12名天津的差距縮小至275億元左右。網上有不少聲音將青島稱為“北方深圳”,認為其有“北方經濟第二城”之勢。
作為經濟大省山東第一大地級市的存在,青島外向型優勢明顯。青島港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港、中國第二大外貿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在山東領先。
青島還有海爾、海信、青島啤酒、雙星輪胎等知名企業推動制造業穩步發展。以其龍頭企業海爾集團為例,2024年海爾集團創造了創業40年來最好的業績:全球收入4016億元,增長8%,青島也由此迎來了第一家4000億級企業。相較于2023年,海爾集團的營收在2024年創造了298億元的增量,這一體量就夠得上山東省一個百強企業的門檻。
2024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里,青島排名第6,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個北方城市。去年11月,國務院批復《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賦予青島“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功能定位。
去年底,青島提出聚焦“10+1”重點產業和細分賽道,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有些產業已經呈現出很強的向上勢頭,比如2024年青島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4倍、52.6%、20.6%。其集成電路產業園總投資接近1800億元。
增速超5%
這幾大城市有何特色?
在上述GDP增速超過5%的6個城市中,寧波被視為“黑馬”。2024年寧波GDP首次超過天津,對于誰是中國經濟“第十一城”這個一直以來的爭議落定。
過去五年間,天津和寧波兩座城市的差距整體呈現縮小趨勢。從2020年的1400億元,到2022年的400億元。2023年,二者差距曾經一度拉大到700億元。在2024年最終寧波反超天津100多億元。
相似情景還體現在寧波的外貿數據上,2024年寧波超過東莞成為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蘇州的全國外貿第五大市。過去幾年寧波在外貿數據上一直緊追東莞,最終在去年實現反超。
有專家指出,現代物流業發達是拉動寧波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數據顯示,目前寧波港有300余條航線,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織點成網,形成通達全球的龐大海上航線網絡。據公開消息,2024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77億噸,同比增長4%,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
武漢與杭州兩個城市,則一直處在全國城市GDP十強位置。從總量看,杭州超過武漢多年穩坐第8名,兩地的差距從2023年的47.35億元,擴大擴大到2024年的753.77億元;從增速上看,武漢5.2%高于杭州4.7%。
杭州的優勢在于服務業,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龍”的出圈讓其他城市望其項背。而武漢的潛力則在于不斷涌現的科技創新。
“武漢的產學研用融合一直做得較好。”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告訴紅星資本局,僅光谷地區,就集聚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42所高等院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3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和80多萬在校大學生,以原始創新引領前沿技術創新,持續打通成果轉化鏈條。
大連和沈陽的GDP總量在去年一同突破9000億元,同時大連連續四年經濟增長高于全國。今年大連提出2025年GDP增長目標為5.5%,如果實現,大連將成為東北地區首個萬億級城市。沈陽有望在2026年跨入萬億門檻,這不僅對遼寧省意義重大,對東北地區整體發展也有望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大連為今年沖刺也做了不少準備:低空經濟落地、氫能產業園開園、高性能算力上線等。
2024年大連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0%,高于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連續21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陳憲特別提到名單中北方兩個省——山東、遼寧,以及它們下轄的濟南和青島、沈陽和大連值得關注。“它們的經濟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鼓舞人心,這是否意味著‘南強北弱’的現象要發生一些改變了?”
傳統大市亟需創新
增速未及5%的城市分別是:長春(4.8%)、杭州(4.7%)、西安(4.6%)、南京(4.5%)、哈爾濱(4.3%)和廣州(2.1%)。
為何一些城市的增速放緩,而另一些城市卻能逆襲成功?
紅星資本局在采訪中了解到,最大的原因在于“創新驅動”。不少城市近年來加大了對高新技術和創新產業的投入,積極轉型,提升了經濟的韌性和抗壓能力。而一些傳統大市,雖然有雄厚的基礎,但增長潛力也受傳統產業制約。
去年,南京GDP為18500.81億元,增速為4.5%,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與第十一名寧波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2024年,寧波的GDP為18147.7億元,距離南京只差了353.11億元。
南京市1月份政府工作報告曾指出,南京新舊動能轉換處在陣痛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效不夠明顯,制造業占比偏低,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規模不大。
廣州則是2023年GDP邁上3萬億大關后,去年GDP達31032.5萬億元,增速2.1%,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墊底。這也是廣州連續第四年GDP增速不及全國。
2024年,廣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3%。支柱產業中,仍處于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的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大幅下降18.2%。
廣州市統計局1月27日在發布數據時表示,當前,廣州經濟結構進入轉型升級陣痛期,需正視舊動能支撐減弱、新動能仍在培育、模式轉換、動力接續帶來的經濟增長結構性調整壓力。
同處廣東省,廣州比深圳欠缺了什么?陳憲告訴紅星資本局,同深圳相比,廣州戰新產業的發展勢頭不夠強勁。他指出,戰新產業增加值的增長是能夠拉動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近幾年發展比較好的城市都有一個相似點,戰新產業發展相對較好的城市整體經濟發展都相對不錯,戰新產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就業、稅收都有很大影響。”陳憲向紅星資本局指出,無論是廣州還是南京,面臨的問題都是相似的,就是都擁有一定的基礎,但傳統企業轉型困難,新興產業帶動乏力。“后面也要繼續關注廣州的新興產業是不是能夠積蓄力量,能夠帶來更好的增長。”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近期南京出臺方案支持江北新區發展,聚焦集成電路產業,構建集群、提升供給、優化布局、聚焦未來產業與人才政策,錨定集成電路先進制造業集群。
廣州也在今年年初時喊出了“再造一個新廣州”的口號,明確提出以“二次創業”的奮進姿態推動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凌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