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她們是活力滿滿、風采奕奕的師者;生活中,她們是韓劇迷、泰拳手,是在趕論文DDL和輔導孩子作業之間切換模式的母親;在研究女性話題的人眼中,他們常被貼上“獨立”“魅力”“成功”等標簽。但在經歷了生活和職場的無數次平衡之后,她們對這些概念有著自身獨特的體悟。今年婦女節,我們從和五位中歐女教授的交談中看到了更多。
魅力,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去生活
郭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及創業學副教授
真正的女性魅力并非外在的光環,而是擁有獨立的思想、事業和愛好,能夠依循個人標準生活,實現自我價值,不被外界定義。
這一理念自童年起,便深深根植于我的求學、工作和生活之中。
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兒,在兩個哥哥的陪伴下長大,我的成長軌跡可謂是一部“女漢子”養成記。父親從小便鍛煉我的自主決策能力,例如,小時候想買玩具,他會讓我自己衡量零花錢、價格和實用性,想清楚后再做決定,不要后悔,母親則秉持“凡事靠自己”的原則,讓我從小便獨立解決生活瑣事,像換燈泡、修馬桶、修電腦……全都得自己動手。
2002年,我18歲那年,面臨人生的重要選擇:一條是進入經濟效益不錯的電視臺,過上安穩而平淡的生活;另一條是獨自背起行囊,踏上飛往異國的航班,開啟一段全新的未知旅程。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遠赴新西蘭,進入奧克蘭理工大學修讀市場營銷與國際貿易專業。
從故鄉衡陽到奧克蘭的直線距離是9614公里,那時我得先乘火車到廣州,再坐船到香港,最后從香港飛往新西蘭。出發那天,父母送我到樓下的出租車前。我知道,剩下的路,我要獨自闖蕩。
2004年,我又邁出了更遠的一步,選擇前往美國交換學習,并在那里完成了本科的最后一年。次年,我決定繼續在美國攻讀MBA,每天晚上6點到9點上課,而白天則在亞馬遜的人力資源部門擔任全職員工。我喜歡分析問題、研究數據,但企業里煩雜的工作讓我無暇進行深度思考。
在工作期間,我主導完成了一份《離職調查報告》,親自采集和分析數據,成果初具雛形后,我想進一步深挖原因,然而經理卻以一句話打消了我的念頭:“我們不是做學術的,沒這個時間。”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真正熱愛的并不是企業運營,而是研究本質問題。
后來,我與教授傾訴了自己在職場的困惑,教授建議我考慮走上學術道路,并鼓勵我申請博士項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遞交了申請,沒想到竟然一舉獲得了自己向往的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書,并得以師從企業戰略學泰斗級學者——肯·史密斯(Ken Smith)教授。這一決定,成為我學術生涯的真正起點。
然而,學術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有時甚至充滿至暗時刻。在撰寫博士畢業論文時,我選擇了“從語言的角度分析企業的溝通戰略”這一研究課題。這一研究在當時很有前瞻性,論文獲得了“全球管理學會企業政策與戰略分會杰出學生論文獎”和“戰略管理學會年度會議最佳博士論文獎”。
然而,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不輕松。由于課題在當時比較新穎,我的學術發表之路異常艱難。在博士畢業后的五年里,論文屢次被頂級期刊拒絕,始終無法順利發表。
這段痛苦的歲月讓我一度陷入迷茫和自我懷疑,但我不愿服輸,直到第五年,終于迎來了突破,在全球頂級管理期刊《美國管理學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連續發表了四篇文章。
再次進入職場后,我也不時會體會到女性身份所帶來的特殊“體驗”。例如,同樣的知識點,由我和資深男教授講授時,學生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當我在課堂上提出某個觀點時,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案例和數據來佐證,以滿足學生的質疑。而當資深男教授講述相同的內容時,學生則更容易接受。可能是因為男性在社會觀念中更有權威感,而對女性的要求卻更為苛刻,人們總希望女性做得更多,給出更多理由。
我常常將這些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鼓勵自己不斷拓寬知識儲備,以更加扎實的實力贏得認可,讓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充滿底氣。
人生并沒有固定的標準,真正的標準是“自己喜歡且合適”。如今,很多優秀的女性依然在焦慮和糾結,因為她們還在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但活出自我,不是假裝不在乎社會的評判,而是發自內心地不被其束縛,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追求的是什么。不要讓他人的標準成為衡量你成功的標尺。
獨立,是堅守你的內心
王琪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
市場營銷學系系主任
我成長于嚴父慈母的家庭氛圍中,在生活中,母親的大氣、善良、寬容深深影響了我的為人處世;在事業上,我則一直謹記父親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
我經歷過很多挑戰:從本科時的數學專業,轉向研究生時的計量經濟學專業,再到博士階段跨入市場營銷領域,我經歷了一次次學術道路上的重要轉折;在異國他鄉一邊撫養女兒一邊攻讀博士,個人能力和毅力經受了雙重考驗;博士畢業后在陌生的國度開啟教職生涯,適應力和專業能力接受了全面檢驗;而最終選擇回到與傳統州立大學風格迥異的中歐任教,更是對職業發展的全新挑戰。
攻讀博士和初入職場的那段時間,我的壓力極大。那時女兒年幼,我擔任助理教授,一邊要忙教學科研——備課、授課、指導學生、申請項目、實驗研究、發表頂級文章,取得優秀教學成果,一邊要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成長,奔走于多重角色間,我常常感到精力透支,疲于應付。
如何突圍?我當時給自己設定了一條標準——工作煩惱盡量不帶回家。在外工作時全情投入,回到家后便將工作按下暫停鍵,用心陪伴家人。一段時間后,我發現,盡管回家路上還想著工作,但陪女兒玩耍、為家人做飯,成了分散注意力、調節心情、緩解焦慮的好方法;夜深人靜時,再回頭看白天未解決的難題,心情煥然一新,從而得以跳出思維定式,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
我認為,女性獨立,不僅是經濟自主和生活自理,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獨立——能夠堅守內心的價值觀。
我還記得,有一篇重要的論文在經歷了三輪審稿后依然被拒。當時,導師建議申請重新評審,但為了避免“利益沖突”嫌疑,導師主動要求從作者名單中除名。
作為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助理教授,我深知發表論文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但移除導師名字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公平。盡管內心矛盾掙扎,我當時還是無奈接受了建議,然而論文在第四輪審稿后還是被拒。
拒稿帶來了失落,但更多的卻是釋然和愉悅。面對拒稿,我沒放棄,把導師的名字加回去后,又經過漫長的修改、投稿,論文最終被頂級期刊錄用。堅持內心價值觀雖可能帶來暫時的挫折,甚至在以KPI為標準的評估體系中被視為失敗。但它讓我在面對榮辱得失時保持從容,得到真正的精神獨立和內在自信。
但獨立,并不是一個人扛下所有重擔。女性的壓力,需要更多地被社會看見。我呼吁社會和高校應多支持職業發展關鍵期的女性教授,幫她們平衡工作與家庭,創造更好的職業條件。國外高校常延長“終身教職評審時鐘”,讓剛生育的女性教授可延一年評審。這個政策緩解了生育焦慮,提供了發展空間,助她們健康職業發展。我希望高校社會加大支持,體現人文關懷,創造公平環境,讓女性學者發揮潛力,促進學術多元。
在推動性別平等上,企業也大有可為。據我的觀察,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推進性別平等的重要性。以內外(NEIWAI)為例,該品牌通過營銷傳播,在廣告、設計、企業文化和責任等方面,全面貫徹性別平等,推動觀念變革,助力女性發展,給企業和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未來十年,我看到了商業女性將面臨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創造了靈活辦公和創業機會,但也可能減少職位,帶來不確定性。女性在科技領域的參與度仍低,需打破性別刻板印象,通過教育、導師指導和政策支持進入STEM領域。同時,人工智能將激發藝術、音樂、文學、設計等個性化領域的需求,而女性在這些領域有獨特優勢。
你不是超人,一定要善待自己
蔣菲娜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講師
我生在非洲、求學在歐洲,2019—2022年三年新冠疫情期間,我在非洲和歐洲之間往返,一邊工作,一邊完成博士學位,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在小兒子蹣跚學步時,我又來到中歐上海校區工作……在很多人眼中,我一直在步履不歇地追逐生命中的一個個標桿。
我常常被問起,到底有什么秘訣,可以同時推動這么多重要的事項?經過了長時間的平衡術訓練后,我確實對這一問題有很多思考。
首先,要接受失衡,并且敢于直面它。以往,在生活工作失衡時,我會本能地自我責備。現在,我慢慢接受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困難是生活的常態,首先要接受它,才能直面它。識別不同事項之間的界限并不容易,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專注于最緊迫的任務,并且要在困境中看到感恩之處,而不是習慣性抱怨。
其次,承認自己的軟弱。我認為,女性的獨立,不是自己撐起一片天,而是要在堅持內心信仰的同時,為自己建立起支持網絡。我的丈夫和父母給予了我莫大的支持,我的導師給予了我學術研究上的最大幫助,如今,我非常感恩中歐為我提供了友好豐盈的資源和條件,讓我在推進學術研究的同時有時間陪伴家人。
再次,我想告訴有著同樣經歷的女性,在生活和職場中失去平衡時,一定要善待自己。平衡不好兩者,并不意味著你能力不夠,只意味著你是普通人,意味著是時候重新校準重心,你會再次找到平衡。
最后,女性雖難,并不孤單。我常常從女性榜樣中汲取力量。我在尼日利亞女作家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身上學到了真正的勇敢,我敬佩美國暢銷書作家普里西拉·夏勒(Priscilla Shirer)在應對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游刃有余;我羨慕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風度,更效仿哈澤爾·貝拉德-阿穆的謙遜和堅韌,而斯泰西·菲茨西蒙斯對生活的無盡熱愛,也內化為我低谷時繼續向前的力量。
從人力資源角度看,我認為,無意識偏見常在招聘、晉升和領導機會中顯現,對女性的能力和領導風格存在誤解。改變政策和流程雖難,但至關重要。
教育能為女性提供領導力所需的技能、人脈和信心。商學院可通過引入多元案例研究、導師計劃和積極培養女性領導潛力的環境來助力女性成長。例如,中歐在阿克拉校區開設了“非洲女性創業與領導力”(WELA)課程,我親自見證了六個月的課程讓非洲各地的女性企業家經歷了世界觀的轉變和人生的改變,讓她們的企業也煥然一新。我希望能鼓勵更多的學生去追求并實現她們的職業夢想。
未來十年中,在數字創業、可持續商業模式和全球領導角色方面,女性將獲得更多的機會。盡管存在對全球化的抵制,但全球工作角色將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女性的職業生涯中,不僅是在她們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而且會在她們職業的早期到中期階段。
無論如何,你是值得被愛的
樸玹煐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
對我而言,愛,是滋補生命最好的養料。
我至今還記得,四、五歲時的一天下午,我和母親從外面回家。通常我們會坐公交車,但那天因為母親身體不舒服,非常虛弱,于是決定打車。快到出租車站時,我們遇到一個乞討的殘疾人。母親猶豫了片刻,最后還是把手里僅有的打車的錢給了乞丐,然后帶著我坐公交回家。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時常想到那天下午的場景,母親的善舉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性格和價值觀。
正是這種愛和善良,陪伴著我一路成長。我經歷過很多艱難,甚至有過抑郁的經歷,也感受過真正的絕望時刻。20多歲時,我性格很敏感,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自尊心很不穩定。但父母的愛給了我堅實的后盾,讓我明白無論自己表現如何,都是被愛的;在我走錯路時,父母也會悉心指正,讓我更加堅定信心。母親教會了我很多重要的價值觀,讓我明白,一個女人真正的魅力來自她的誠實、正直、勤奮、忠誠、真實,真正的美來自心靈,而不是通過整形手術。
除了家人外,來自朋友和師長的愛,讓我走過了學術生涯中的很多孤獨時刻,本科時,一位市場營銷教授影響了我,她不僅學問好,還很有愛心。她鼓勵我,讓我學會欣賞不同的人。
我想要擁抱20多歲時的自己,擁抱正處在這一年齡段、內心掙扎、缺乏自信的女性,我想對她們說:“你是值得被愛的。無論外界標準如何;無論如何,不要放棄,更好的未來在等著你。”
身為女性,不是限制,而是優勢
蔣鳳桐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幫助女性發揮潛力,如何通過具體的行動在組織中實現這一目標。
女性真正的獨立是什么?在我看來,是女性在職業、家庭、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都有做出決策和選擇的能力與自由,而不依賴于或指望他人獲得批準或資源。
我從未在工作中以性別來定義自己,盡管作為女性面臨一些挑戰,但這些挑戰激勵我始終將目標和成果設定在更高的標準。當你將一些挑戰歸因于僅僅是女性時,你無意中限制了自己并強化了性別偏見。
相反,我認為,身為女性,并不是一種限制,而應該被視為優勢。女性應該利用我們獨特且有益的品質。有研究表明,在同理心、溝通、創造力和道德等關鍵領導特質方面,女性領導者的表現優于男性領導者,并展現出更具變革性的領導風格。身為女性并不是要克服劣勢,而是要發揮我們的優勢,并將我們獨特的品質付諸行動。
激勵女性追求并實現她們的職業夢想需要多管齊下。商學院可以提供課程(如女性領導力)和導師計劃(如與高級女性高管配對)。女性教授也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社會應有意識地引導公眾消除對女性的偏見。企業和政府應該采取積極行動(比如企業可以提供領導力贊助、同工同酬,在招聘和晉升中提供平等機會,實施靈活的工作安排等,支持員工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政府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性別平等,比如開展活動、制定反歧視法律)來支持女性,創造和促進一個公平和包容的環境。
而女性之間也應該互相支持,打破刻板印象,創造一個包容的工作場所,為未來的女性領導者鋪平道路。
創意圖片已獲視覺中國授權。
編輯| 田佳瑋
責編| 岳頂軍
關注中歐官方視頻號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