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一個由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宣稱,他們找到了首個“無爭議”的單鋪砌塊(monotile)。這個形狀是一種由多個“風箏”形狀拼接而成的十三邊形,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帽子”。他們證明,這一形狀可以填滿無限平面,且不會自我重復,從而解決了數學領域長期以來未解的難題。
首個單鋪砌塊:使用這種形狀填充平面,圖案將永不重復。。(圖/David Smith, Joseph Samuel Myers, Craig S. Kaplan, Chaim Goodman-Strauss / CC BY 4.0 CC BY)
事實上,所謂“單鋪砌塊”,指的是能夠無縫填充整個平面但不會重復的幾何形狀,這類形狀具有非周期性(aperiodicity)。在數學的鋪砌(tiling)研究中,尋找單鋪砌塊一直被視為“圣杯”,因為它不僅揭示了空間填充的本質,還與物理學、材料科學甚至量子力學存在深遠聯系。
而令人驚喜的是,化學家在實驗室里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一種分子在銀表面自組裝時,會形成復雜且不重復的非周期模式。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我們對非周期現象的理解,還可能為新型工程材料的發展鋪平道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手性分子與非周期性
這項研究的主導者是化學家Karl-Heinz Ernst。起初,他及其團隊并未打算研究“單鋪砌塊”問題,而是專注于手性分子在表面的結晶現象。
手性指的是某些分子具有“左右鏡像”結構,類似于人類的左手和右手,它們是彼此的鏡像,無法通過旋轉完全重合。這一特性在化學領域尤為關鍵,尤其是在制藥行業。超過一半的現代藥物都是手性的,因為人體內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糖類和蛋白質)本身具有固定的手性。因此,藥物的手性若不匹配,輕則無效,重則可能帶來副作用。
控制分子的手性排列是化學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分子結晶是一種常見的手性控制方法。然而,盡管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其具體機制仍未被完全理解。因此,研究團隊的初衷是探索手性分子如何在金屬表面自組裝。
他們選擇了將一種特殊的碳氫化合物分子噴灑在銀基底上,并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形成的圖案。與大多數手性固定的分子不同,這種特殊分子在室溫下可以自由轉換手性。研究人員原本預計,它們會按照手性有序排列,要么交替分布,要么以相同的手性排列。然而,實驗結果卻完全出乎意料:這些分子并未遵循常規模式,而是隨機組合成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進而在表面形成不規則的螺旋圖案。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四螺旋苯的分子,該分子由碳(上圖藍色)和氫(上圖白色)原子組成。它具有兩種鏡像形式,可以很輕易地改變手性。(圖/EMPA)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100多次實驗中,每次生成的圖案都不相同,且始終呈現出非周期性模式。起初,研究人員懷疑是實驗誤差所致,但經過多次驗證,他們意識到這一現象是真實的。接下來的挑戰是:弄清楚分子為何會以這種方式排列。
從拼圖到物理學
為了理解這一奇特現象,研究團隊不僅借助物理學和數學分析,還采用了更加直觀的方法——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這些圖案,并親手用拼圖塊進行嘗試,甚至在家中的廚房桌上進行實驗。
最終,他們發現分子的排列并非完全隨機,而是遵循特定規則形成三角形,每個三角形包含2到15個分子。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實驗中,總會出現主導性的三角形大小,而較大和較小的三角形也會伴隨出現,但不會超出此范圍。
三角形與缺陷:由于分子的手性,單個三角形鋪砌塊無法完美拼合,導致缺陷與偏移,從而賦予表面非周期性特征。(圖/EMPA)
在實驗條件下,分子“傾向”于盡可能緊密地覆蓋銀表面,因為這樣可以達到最優的能量狀態。然而,由于分子的手性特性,它們形成的三角形無法完美拼合,因此必須稍作偏移。較小和較大的三角形在表面填充時,也會因能量優化需求而出現一定程度的缺陷,而這些缺陷往往成為螺旋結構的起點。
從能量角度來看,缺陷通常是不利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反而促進了更緊密的分子排列,從而彌補了能量損失。這種能量優化機制也解釋了為何實驗結果從未重復:當所有可能的排列在能量上相當時,最終決定模式的便是熵。
這意味著,在不受額外干預的情況下,分子趨向于以更高熵的不重復方式自組裝,即形成最無序但同時也是最穩定的排列模式。這種現象類似于數學上的“單鋪砌塊”問題,即單一形狀可以鋪滿整個平面,但永不重復。
科學與應用
那么,這一發現究竟能帶來哪些應用呢?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非周期分子自組裝模式可能在材料科學、納米技術和電子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盡管目前研究仍處于基礎階段,但科學家們相信,進一步探索這些非周期分子在不同表面和條件下的行為,將有助于揭示更多未知的物理現象。
#參考來源:
https://www.empa.ch/web/s604/molecular-einstein-problem-aperiodic-til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5405-5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einstein-tile-molecular-cousin-patterns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EMP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