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我們身邊好多常用的電子產品,像手機、筆記本電腦,還有電動汽車,都離不開鋰離子電池。它價格親民,電壓還高,用起來特別方便。可時間一長,電池就不那么“給力”了,性能下降,安全隱患也跟著增加。
最近,日本東北大學的科研團隊有了重大發現!他們找到了鋰離子電池性能變差的關鍵原因之一——電池正極的金屬離子會溶解到電解液里。可別小看這個問題,雖然溶解的量特別少,但影響卻很大。以前,研究這個難題特別困難,因為很難搞清楚金屬離子到底是在哪里、什么時候溶解的,還有具體溶解了多少。
不過現在,科研人員想到了一個妙招——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這MRI原本是醫院里用來給人做檢查的,能通過磁場和無線電波拍出身體內部的圖像。為了讓圖像里想看的地方更清楚,醫生們會用像釓這樣的造影劑。釓有磁性,能改變目標區域的磁場特性,讓這些地方在MRI圖像里更明顯。
東北大學的科研團隊發現,從電池正極溶解出來的錳離子也有磁性,這就和MRI的原理聯系上了。他們重點研究了尖晶石型LiMn?O?正極里的Mn2?在商用電池電解液LiPF? EC:DMC里的溶解情況。神奇的是,只要有溶解發生,MRI圖像上的信號強度就會增加,科研人員能直接看到金屬離子溶解的過程。
科研人員還用這個方法測試了一種新的電解液LiTFSI MCP,是德國明斯特大學MEET電池研究中心的團隊研發的。大家都猜測這種電解液能抑制金屬離子溶解,通過MRI測試發現,圖像上的信號強度真的沒有明顯增加,這就說明金屬離子確實沒怎么溶解。
這個研究成果意義重大!以后,科研人員能通過這個方法,在不同的電化學條件下,研究各種電化學系統里的金屬離子溶解情況,比如換不同的電解液、鹽、電極材料或者添加劑。這對設計更厲害的鋰電池材料、提升電池性能有很大幫助。東北大學的川村純一教授就說,這個方法就像一把鑰匙,能解開鋰離子電池電極里金屬離子溶解的謎團,而且還能用到其他電化學系統研究里。
未來,這項技術還能讓科研人員更深入了解電池內部的反應,幫助測試更多新型電池技術。說不定以后我們的電子產品電池續航更久,電動汽車跑得更遠,都得感謝這項研究呢!
參考資料:DOI: 10.1038/s43246-025-00733-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