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海軍的環澳大利亞航行火了后,網上出現很多占領澳洲的聲音,但與此同時,也有一派認為,占領新的土地得不償失,畢竟管理成本高昂,干脆就駐軍控制算了,這樣既不用負責那么多,還能享受到好處。
問題來了,哪一派的觀點是對的呢?開疆拓土這件事,真的是虧本買賣么?我就這么說,拿下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種調侃,隔著東南亞去占領澳大利亞,并不現實。
但開疆拓土這件事,一點也不虧本。
首先,我們要知道,沒有一個國家會永遠強大,就像沒有人能永葆青春,再強盛的國家,也會有衰落的一天。一旦你衰落了,你還能不能再次強盛、再次爬起來,關鍵就在于基本盤。
中國近代衰落了,還能爬起來,就和我們的國土遼闊有重大關系,國土面積越大,基本盤越多,基本盤就是主體民族,而國土面積越是廣闊,主體民族理論上越多。
因為國土面積不夠大,資源就不夠,是養不活大量人口的,試想,如果中國沒有遼闊的國土,只有幾個省,還能復興嗎?不可能,面積小意味著人口少,市場小。
市場小,很多科技是不可能掌握的,不是技術上不行,而是市場太小的話,企業是沒有動力突破核心技術的。比如光刻機,日本為啥光刻機被阿斯麥超越后,就一蹶不振?
因為日本本土,光刻機是沒多少市場的,它不像阿斯麥,人家天然有白人市場。沒市場,你研發就收不回成本,想收回,必須寄希望于白人給你市場。
很多人以為,日本光刻機是輸在技術,錯了,這同樣是美國打壓日本的一環。只要讓日本失去白人市場,日本企業一看,臥槽,我投入幾百上千億,根本沒希望收回成本呀,還能有積極性?
如果你的基本盤不夠大,國土不夠遼闊,后果就是,衰落一次就再也爬不起來。典型的就是羅馬,你看羅馬衰落后,羅馬人還能爬起來再次建立羅馬么?
因為羅馬在巔峰時期,它的基本盤只有亞平寧半島,也就是現在意大利那一塊,別的地方,根本沒有“書同文、車同軌”,只是羈縻統治而已,一旦羅馬衰落,人家就跑了。
所以,羅馬的衰落是永遠性的。
一些蠢貨說,你勵志圖治,別衰落不就得了?這就是蠢貨,你能保證永遠是春天么?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輪回。多一點領土,就相當于入冬前多囤積一些糧食,活過冬天的希望就越大。
當然,有人說,我不在乎國家衰落與崛起的宏大敘事,只在乎個人利益,你這么想也無所謂。而我今天要說的,正是開疆拓土與個人利益的密切聯系。
“內卷”,是近年來大家深刻體會的一個詞。近代中國,之所以沒有產生工業革命,一個重要原因,是深陷農耕文明內卷泥潭,無法實現轉型升級,也就是王朝周期律。
同時,許多研究歷史的學者注意到,西方在近代并沒有遭遇王朝周期律,沒有太嚴重的內卷,于是他們總結了一個又一個理由,什么人種優勢啦、制度優勢啦,各種理由巴拉巴拉。
實際上,西方能在近代擺脫內卷,真正原因只有一個:開疆拓土。
從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開始,歐洲人便開始了滿世界的殖民活動,伴隨著殖民活動而來的,是地理大發現,也稱之為大航海時代,占領了茫茫多的土地。
一系列的開疆拓土,讓歐洲擺脫了王朝周期律,減輕了內卷,并最終爆發工業革命。
地理大發現,為什么能減輕內卷呢?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某地方有100萬人,在農耕條件下,大家想活命,大部分人只能不斷開墾耕地,但一個地方面積是恒定的,耕地不會無限增加,何況許多地方比如山坡,并不適合種植。于是當人口密度達到一定數量后,就會互相爭奪優質耕地。
當爭奪突破了一定的量后,就會由量變產生質變,也就是打一架,中國近代的土客械斗,就是這樣來的。打架的結果,是生產力嚴重被破壞,死了無數人,又得重新來一遍這個過程。
而歐洲人?他們本來也是這樣,但是大航海后,一部分人發現海外有的是寶藏,不用在國內打架了,于是他們去了海外,他們的土地會被留在國內的人獲得,社會矛盾就這樣下降了,不用打架,也就不會嚴重破壞生產力。
去了海外的人,也不會有損消費力,因為他們占領了新的土地,會源源不斷往國內輸入各種商品也好、資源也罷,比如西班牙占領南美洲后,把大量金銀運回歐洲,大大刺激了歐洲的消費。消費增加,生產就會增加,促進生產力進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作為普通人,你說開疆拓土和你利益,有沒有關系?
其次,未來的國際大勢,就是不可避免的。
有必要知道這樣一個定律,歷史上,大國的生活水平,是遠超中小型國家的,比如二戰時期,美國對日本和德國的嘲諷就是“窮逼”,因為美國的生活水平,遠超日德。
比如大英稱霸時期,雖然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當時的英國普通人活得很慘,但如果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生活水平還真是頂尖的。
比如一戰之前,很多德國人跑到英國打工,而英國人去德國打工的就要少得多,幾乎沒有。然而在二戰后,定律顛倒了過來,中小型國家的生活水平,逐漸超過了大國。
最典型的就是北歐,那生活水平和福利體系,碾壓一眾大國。問題來了,是這幫小國努力奮斗,過上了好日子嗎?
當然不是。
以北歐的芬蘭為例,在二戰后,在美蘇冷戰中,芬蘭創造了一種新模式--芬蘭模式。
說白了,就是兩頭撈好處,芬蘭在政治上站位中立,蘇聯為了不讓芬蘭倒向美國,會給芬蘭一系列的好處,美國為了芬蘭不倒向蘇聯,也會給芬蘭好處。
所以你說,芬蘭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怎么來的?兩個超級大國伺候芬蘭,生活水平低得了?
挪威、瑞典,本質上也是這樣,挪威連歐盟都沒進,就是想多賺錢而少承擔義務。這幫國家之所以能這么玩,無非是建立在“雅爾塔體系”的基礎上。
在“雅爾塔體系”下,美蘇競爭激烈,雙方勢均力敵,這就不得不找尋幫手,向許多中小型國家,進行了輸血,就算不答應做盟友,也沒關系,只要你別倒向另一方即可。
所以在過去幾十年里,許多小國的日子,那叫一個爽。
正是這種情況,誕生了一種論調:國土不用大,中小國家最合適,大了反而不好,對個人而言,沒有開疆拓土的必要。
然而,輸血的前提是大國有血,現在自己都沒血了,急需回血,怎么可能給你輸血。
任何體系都不是天經地義的,需要力量來維持,“雅爾塔體系”也不會例外。當大國不愿意再維持的時候,就會倒塌。因此,俄羅斯要“開拓”烏克蘭,美國要“開拓”加拿大。
當大國不愿意再給小國輸血,過去那套反對開疆的論調,就會從事實上站不住腳,會重新回到歷史上那樣,國家越大,資源越多,生活水平才越高。
這時候,如果不開疆拓土,那么我們作為普通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和俄羅斯的生活水平提高。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是過去幾十年,許多人習慣了舒服的太平日子,以為世界永遠不會改變。
殊不知,世界已經永遠變了,是時候清除“雅爾塔體系”留下的思想鋼印了。
一些無知的人,總是把開疆拓土,總結為宏大敘事、轉移矛盾和民族主義。但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開疆拓土從來不只是宏大敘事,更關乎小民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