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紐約時報報道,零售巨頭沃爾瑪鑒于特朗普連續對華加征進口關稅,導致其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為保持競爭力,沃爾瑪已經開始約談中企供應商和零售供應鏈,并給出最后通牒,要求它們必須在限定期限內降低采購商品的價格,以抵消美加征20%關稅帶來的不良影響。
沃爾瑪的這一“要求”,遭到眾多中企供應商的抵制,據悉雙方目前的談判已經陷入僵局。一直以來,沃爾瑪憑借龐大的采購規模和廣泛的市場覆蓋,在與供應商的合作中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面對美國的關稅提升,沃爾瑪企圖通過強制壓價,讓其商品供應商承擔所有新增20%的關稅成本,以維持其商品出售價格的不變。
很多中企供應商對沃爾瑪這種“趁火打劫”的無理要求表示很不理解,他們認為沃爾瑪已經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擠壓的十分微薄,別說降價20%,就是降幅超過2%或3%,他們就會虧損,甚至可能被迫降低商品質量。
有消息稱,目前沃爾瑪正試圖通過“分化瓦解”的策略,對不同品類的供應商進行單獨溝通,要求他們進行不同程度的降價妥協,進而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1962年,山姆?沃爾頓在美國阿肯色州羅杰斯市開設了第一家沃爾瑪折扣店。而當時的美國零售市場已經有凱瑪特、西爾斯這樣的零售巨頭,沃爾頓采取了“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主要布局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鎮,以避開和零售巨頭們的直接競爭。直到1980年代,沃爾瑪憑借高效供應鏈和“”“天天低價”策略迅速壯大,在美國本土門店突破2000家。1990年,它以326億美元的銷售額超過西爾斯,成為美國最大零售實體。截至 2024 年 9 月,沃爾瑪在全球 19 個國家運營,超過 10,500 家實體門店,成為全球零售巨無霸,連續十一年位列《財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第一。
沃爾瑪60多年的發展史,其實都是圍繞“低價”展開。它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從進貨渠道,分銷方式以及營銷費用,行政開支等各方面節省成本,以實現“天天平價,始終如一〞承諾。
在眾多供應商眼里,沃爾瑪一直是以強硬的令人生畏的形象出現。上世紀80年代,為了降低終端商品的采購成本,沃爾瑪直接要求在交易中排除制造商的銷售代理,直接向制造商訂貨,并降低2%-6%的采購價,相當于直接吃掉了銷售代理的傭金。如果制造商不配合,沃爾瑪就終止和其的合作。雖然供應商對此政策的反抗情緒很大,但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后還是被迫接受。
后來,隨著技術進步,沃爾瑪在供應鏈管理、配送設施建設等方面獲得領先,也讓其有了更多可督促制造商降低成本,削減價格的手段。比如:薄利多銷的打折手段、店內促銷廣告、訂單轉移、替代方案等。總之,沃爾瑪的慣用伎倆就是以擴大訂單量或延長合作期限為誘餌,換取供應商接受降價。
這次在美國增加關稅之后,沃爾瑪就想故伎重演,逼迫中企供應商接受其降價要求。但中企供應商在利潤被嚴重壓縮的基礎之下,已經無力承擔額外20%的成本負擔,這是中企供應商對沃爾瑪降價要求集體抵制的根本所在。那么,擺在沃爾瑪面前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高商品價格,分擔其增加的20%關稅成本,相當于美國變相把關稅加在了美國民眾身上;二是,找到可替代中企供應商的供應商,維持商品的采購成本不變。
目前看,短時間內,沃爾瑪能夠找到替換中企供應商的可能很小。因為沃爾瑪每年從中國采購的商品額度大概在90億美元,占其全球采購量的70%,合作的中企供應商超1.5萬家。僅從物美價廉角度來看,全球能夠比肩中國制造的可靠供應商并不多。即使沃爾瑪可以通過產業鏈轉移,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國家,但原材料仍然需要從中國進口,只是將加工生產環節轉移出去的話,并不能滿足其對于低價和品質的嚴苛要求。
中企供應商這次表現的非常團結,拒絕降價就是對美國增加關稅手段的一種蔑視。側面傳遞出的信息就是,要么你承擔增加的關稅成本;要么你去其他能夠滿足你供應鏈要求的供應商。
沃爾瑪首席執行官Doug McMillon在不久前就公開表示,從牛肉、雞蛋到燃料,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這對包括沃爾瑪在內的零售商構成了挑戰。顯然,沃爾瑪如果再與中企供應商的談判中達不成共識的話,將會進一步推升美國的通脹。
沃爾瑪的壓力很大,但這一次的主動權已經不在它手里。讓中企供應商降價不可能,它倒是可以考慮漲價,以維持其自身商業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