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解放軍總醫院
腫瘤醫學部派駐一中心
介入超聲科團隊
運用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技術
為一名左下肢患有
罕見肌骨腫瘤
的22歲官兵實施治療
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該患者在訓練時,突發左下肢疼痛,癥狀不斷加重,直至無法行走,只能依靠輪椅行動。經過多家醫院診斷,確診為“左下肢假肌源性血管內皮細胞瘤”。這是一種罕見的低度惡性軟組織腫瘤,生長迅速,嚴重壓迫周圍神經和血管,極大限制了患者左下肢功能。此前,當地醫院雖為患者實施了外科手術,但術后恢復不佳,2個月后腫瘤多處復發轉移,甚至建議患者行左下肢截肢手術(上至膝關節),以防止腫瘤進一步擴散。面對截肢的殘酷現實,患者和家屬陷入了絕望。
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患者輾轉來到解放軍總醫院介入超聲科。科室主任于杰帶領團隊對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認為可以通過微波消融治療保留患者左下肢,并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
消融治療
手術過程中,團隊采用水隔離技術保護皮膚、神經等重要功能結構,在多模影像、磁共振、CT和超聲多模影像引導下,利用高頻超聲探頭精準定位,將特制的微細微波消融針(18G)直擊病灶。通過熱能使腫瘤細胞凝固壞死,實現對腫瘤的精準滅活,同時無神經、肌肉、皮膚損傷,最大程度保護周圍健康組織。術后,行超聲造影及增強核磁評估療效,腫瘤已被徹底消滅,原本面臨截肢的左下肢成功保住。
術后當晚,患者左下肢疼痛明顯緩解,能夠脫拐行走。經過術后局部護理、功能鍛煉等,患者恢復迅速,1個月后已完全獨立行走,運動功能得以保留,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患者激動地表示:“原本以為只能截肢,沒想到還能重新站起來走路,真是太感謝你們了!”
與傳統的肌骨腫瘤治療方式相比,微波消融技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保留肢體功能等優勢,尤其適用于無法耐受手術或希望保留肢體功能的患者。此次手術的成功,體現了介入超聲科團隊多年來在腫瘤微創治療領域的深耕與積累。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第一醫學中心
撰文 | 段 盼 李雅婧 于 杰
攝影 | 李 鑫 秦亞寧
刊期 | 第2787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